《步上祭壇36》

獻技與獻祭

音契編輯室

有位基督徒很討厭唱詩班,覺得詩班都在作秀、展現唱歌技巧、飆高音、刻意表現和聲,他認為詩班是在表演,不是在敬拜神。

他的心聲反映一個事實:如果詩班班員不清楚自己在主日崇拜的會眾面前唱歌是獻祭給神,很容敷衍了事,或有口無心,或專注表現自己、實現自我,會阻擋音樂傳達歌詞信息。詩班班員不要以為會眾音樂水準不好、會眾聽不懂,怎麼唱都無所謂(也以為上帝聽不懂,或根本沒想過上帝在場)。其實會眾都感受得到。如果牧師與詩班指揮不注重牧養詩班班員的靈命,詩班唱出來的就只是音樂的外殼,缺少祭壇燃燒的火焰,遑論獻上自己被神使用。

如何判斷詩班是在獻技(歌唱技巧)或獻祭?以會眾的角度來聆聽,主日崇拜結束,若會眾帶回家的印象是詩班作秀感,那是獻技;若詩班以自己最好的聲音帶領會眾對神的慈愛與公義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感動會眾一起把自己獻給神,則是獻祭。

獻技或獻祭是二選一嗎?不,兩者都要,而且需盡心盡力獻上。

為什麼要獻祭?聖經利未記記載,神是聖潔的,因人常常犯罪,神願意給人有重新的機會,就是向神獻祭,罪就得著赦免,獻祭看到神對人的憐憫與慈愛。聖樂綜論Ⅲ(羅炳良著)提到,詩班獻上的祭是嘴唇的祭,學習鍛鍊唱歌技巧。唱歌需要用到身體:鼻子吸氣、聲帶發聲、腹部肌肉控制氣量、眼睛看譜和指揮、嘴唇咬字、手寫記號指示、耳朵聽其他詩班班員的聲音與伴奏琴聲、大腦思考歌詞意義。

為什麼對音樂水準有要求?因為神對祭品有要求,若獻牛羊,須是一歲的、健壯無殘疾。這裡不是在對詩班訂出難以達到的高音樂水準,而是思考:唱歌是為了神,我把歌聲獻給神,歌聲是我的祭物,為了使神的名得榮耀,我願意把最好的獻給神,學習唱歌的方法,開發神賜給我的聲音。要朝表演的水準努力準備,但是不摻雜表演的心態(覺得自己最棒、自我陶醉)。「榮神益人」就是把榮耀神放第一位,造就人放第二位,自我放到第三位;當唱歌者把辛苦練成的歌聲獻給神,當然有技巧的展現,但更是歸榮耀給創造技巧的神。詩班獻詩時把誰放在第一位,會眾會有所察覺。

那可以飆高音嗎?高音是唱歌技巧之一,如果唱得好,會與詩班歌聲融合在一起,而非突兀、破壞整體。

有人問,會眾一起唱詩不夠嗎?為什麼要有詩班?詩班獻詩時會眾在下面觀看,不就是在看表演嗎?

教會兩千年的歷史累積豐富的音樂資產,許多基督徒作曲家譜寫音樂與信仰內涵皆備的作品,除了回應神給他們的呼召,更帶領人一窺天國的輝煌。許多曲子適合詩班而非會眾來唱。

詩班起源於舊約聖經記載大衛王在聖殿安排歌唱的人樂器彈奏者。教會裡有音樂恩賜與願意奉獻時間接受訓練的弟兄姊妹組成詩班,是代表會眾把最好的聲音獻給神為祭,並凝聚會眾心思,會眾以耳和心投入聆聽,與詩班一起獻上自己。會眾若明白詩班獻詩是帶領會眾獻祭,而非敬拜中的表演項目,就不會有看表演的心態。

詩班的任務不是只有獻詩而已,還有帶領會眾全體唱詩,所以詩班需熟練且比會眾更早學會主日崇拜的詩歌。

獻上的祭物需要燃燒。在事奉之前認罪、悔改,不純淨的事奉動機、不討神喜悅的言行,以嘴唇親近神、心卻遠離神……都求神燃燒,煉淨,如此事奉才會使靈命日益長進。

​「所以,弟兄姊妹們,既然上帝這樣憐恤我們,我勸你們把自己當作活活的祭物獻給上帝,專心事奉祂,蒙他喜悅。這就是你們應該獻上的真實敬拜。不要被這世界同化,要讓上帝改造你們,更新你們的心思意念,好明察什麼是祂的旨意,知道什麼是良善、完全,可蒙悅納的。」(羅馬書12:1-2 現代中文譯本2019)

音樂事奉者,你願意立志把身體、技巧與整顆心都獻給神嗎?


《2025音契合唱團音樂會》

用心傾聽

樂讀音契編輯群

「這世界少了一個物理學家或許沒有什麼差別,但少了杜萬勝老師,就少了一位帶給無數人美好、感動與改變的指揮家。」這句話,也許正說出了許多參與者的心聲。

今年音契合唱團特別邀請新加坡國際知名合唱大師杜萬勝老師,擔任10月5日音樂會《和平之禱》的客席指揮。6月中,他特別提前來台,為音契合唱團進行三天密集集訓,也舉辦了一場針對教會詩班指揮的講座,邀請眾多教會音樂同工參與,一起學習如何「用心傾聽聲音」。
 

▌思維翻轉

杜老師的講座既務實又深入,他從自身物理背景談起:「我有的是一顆物理學的頭腦,聽到聲音時會分析、計算,再拼湊出一個公式。我喜歡formula。」從理性清晰的邏輯與深厚的音樂素養,帶領聽者重新認識「指揮」的意義。

「詩班班員是你的老師」是他反覆強調的觀念,更是一種謙卑的學習態度。指揮不是炫耀動作,而是透過手勢,引導到大家想做出的指揮想要呈現的聲音與美感。從重音記號的細膩處理、手勢與音準的精確結合,到基礎技術與音樂詮釋的連貫整合,杜老師的教學風格一貫簡明扼要,卻又發人深省。無論是初學者還是已有經驗的指揮,都能在他的課堂上被提升。在短短幾小時的講座裡,許多參與者都經歷了思想的更新......原來帶領詩班不只是敬拜,而是透過音樂,找到上帝所創造的邏輯與規律,享受其中的美好,並高聲讚美祂。
 

▌拆解與重建

緊接著的週末,杜老師展開為期三天的合唱集訓。不同於一般的排練方式,他以極為細膩的觀察與大膽的調整,一步步帶領團員重建聲音的基礎。他從正確的發聲位置、母音咬字、氣息流向、聲波共鳴,到每位團員的站位、距離、搭配組合,都經過反覆測試與實驗。他一邊從物理學角度解釋聲音的結構,一邊用生活化的比喻幫助理解,讓理性與感性兼容並蓄。

「唱得健康,母音整齊,音量一致」,是他貫穿整場訓練的三個核心原則。當聲音整齊、咬字一致時,不只是音準自然提升,更能產生泛音與共鳴,使聲部之間真正「融合」,那是一種彷彿天使也在其中同唱的美好感受。

到了第三天,他近乎「錙銖必較」地帶著團員每個音節調整,從母音口形、子音時機,到語音的高雅感與發聲位置;甚至唱完後的口型、收尾張力與表情連貫,也都被納入音樂表現的一部分。團員們在這過程中不只重新認識發聲,更重新認識了自己對語言、對音樂、甚至對自己聲音的理解。這些繁瑣卻深刻的練習,不僅提升了合唱實力,更是為了一場關乎信仰、世界與人心的音樂之旅作預備。
 

▌渴望和平

當今世界充滿動盪,人們比以往更渴望平安與醫治。戰爭、衝突與撕裂不斷發生,和平不再只是理念,而是每個人內心深處的迫切呼喊。音契合唱團今年的音樂會《和平之禱》,便是以音樂回應這時代的需要,為這個破碎的世界獻上一場誠摯的祈禱。

而兩首台灣首演作品更為全場注入別具意義的層次:曾祥怡〈恩典之路〉由杜萬勝老師改編為無伴奏合唱,在熟悉旋律中展現全新的和聲層次與純淨祈禱;《南洋之聲》則融合華人經典〈茉莉花〉與印尼民謠〈Dayung Sampan〉,也是由杜老師改編,以豐富多語的音色與節奏重現南洋文化交融的音樂樣貌,首次於台灣舞台上演出,成為對亞洲移民文化記憶最溫柔且有力的致敬。

這場音樂會,不僅呈現了風格與時代的對話,更像是在神國裡自我認同的對話,希望在無解的世界裡,唱出一份微光及盼望。願我們在這旅程中被更新,讓音符成為祝福與安慰,化為這世代最需要的和平之音。

而兩首台灣首演作品更為全場注入別具意義的層次:曾祥怡〈恩典之路〉由杜萬勝老師改編為無伴奏合唱,在熟悉旋律中展現全新的和聲層次與純淨祈禱;《南洋之聲》則融合華人經典〈茉莉花〉與印尼民謠〈Dayung Sampan〉,也是由杜老師改編,以豐富多語的音色與節奏重現南洋文化交融的音樂樣貌,首次於台灣舞台上演出,成為對亞洲移民文化記憶最溫柔且有力的致敬。

這場音樂會,不僅呈現了風格與時代的對話,更像是在神國裡自我認同的對話,希望在無解的世界裡,唱出一份微光及盼望。願我們在這旅程中被更新,讓音符成為祝福與安慰,化為這世代最需要的和平之音。


《偉大作曲家的心靈世界》

雷夫.沃恩威廉斯(下)

沃恩威廉斯的音樂天賦和人格讓他成為詮釋偉大基督徒作曲家——巴赫的第一把交椅。1920年代,他指揮倫敦著名的巴赫合唱團,並於1947年創立了Dorking巴赫合唱團,直到1954年退休。在排練巴赫的《B小調彌撒》時,他說:「唱巴赫的作品需要​​詩人的頭腦,聖人的心和巨人的肺!」在《馬太受難曲》中的〈臨終之際,主啊,求祢靠近我〉這首曲子,他寫了最具啟發性的註解:「對你自己唱這首歌」。

沃恩威廉斯直到八十多歲仍繼續創作作品並從事多項音樂活動。1958年8月26日,他正在計劃錄製他的第九號交響曲,此曲在當年完成創作。當晚,他在睡夢中因冠狀動脈血栓去世。

他出生在信仰虔誠的家庭,父親亞瑟.沃恩威廉斯是文學碩士,擔任牛津、唐安普尼教區的牧師。他從小就學習聖經,他的聖經—特別是詹姆斯王欽定版—仍然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夥伴。他在寫作和教導中虔誠地引用聖經,以便清楚地表達他的觀點。

他一直致力於提昇教會音樂,對他教會裡許多讚美詩和聖歌品質不佳表示遺憾,他告誡教會音樂家不要甘於平庸。他沮喪地注意到,水準低劣的作品不會被世俗音樂容忍,教會卻經常接受低劣的音樂作品。

沃恩威廉斯留給後世最偉大作品——歌劇《天路歷程》表達他對信仰的肯定、聖誕清唱劇《這一天》,以及管弦樂組曲《假面舞劇:約伯》,都是表達基督教信仰的傑作。為了創作《假面舞劇:約伯》,他多次反覆閱讀了約伯記,以至於在音樂中可以發現欽定版聖經的韻律。

另一部體現沃恩威廉斯信仰的著名作品是他為男中音、合唱團和管弦樂團所作的《五首神秘歌曲》。他選了英國最偉大的基督教詩人喬治.赫伯特的詩歌作為文本。作曲家演奏這首動人的詩《愛》的方式顯然是一位大師的作品,彷彿救主耶穌對每一位觀眾的心說話。

其他主要的宗教作品包括他為坎特伯雷大主教任命儀式而作的《讚美頌》與G小調彌撒曲,後者被視為他最偉大的聖樂作品。他把現代作曲風格與他的鄉村風格結合起來,這部作品的委託人理查德.特里爵士讚揚他:「你捕捉到了古老的禮拜精神和氛圍。」

然而今天成千上萬的基督徒知道沃恩威廉斯是因為他的許多小作品,如《嚐嚐看》,《願我們平安》,《拍拍你的手》,和他著名的編曲《稱謝歌》。許多作品為特定場合而寫,如《正義的靈魂》是1947年為西敏寺大教堂聖戰奉獻儀式所創作的一首聖歌。亦有純粹的創作,為合唱團和管弦樂團寫的《第一個聖誕》的新穎編曲就是很好的例子。

終其一生,沃恩威廉斯一生都在鼓勵他周圍的人,他啟發了許多教會音樂家。

他在去世前仍在創作,他未完成的譜上寫著:「三位賢士從……出發,藉著那顆星的光輝」,左邊空白處是樂器的名稱,沒有音符。他的音樂家朋友看到這一頁空白時深受感動。

關於沃恩威廉斯的一些思考:純樸

沃恩威廉斯被英國民歌深深吸引的原因,在於他自身的樸實無華。他從來不擺架子,即使他獲得國際聲譽並受皇室和上流社會歡迎。這加深了人們對他的喜愛。阿隆.科普蘭(Aaron Copland)說:「沃恩威廉斯的音樂是一位紳士農夫的音樂。」他的許多作品,尤其是美麗的第三號《田園交響曲》,營造出純樸的鄉村氛圍。

他不因為名氣使他與一般英國人有距離感。有一次合唱團正在排練他的第一號交響曲,他悄悄進入男低音區,悄悄對其中一位驚訝的團員說:「我坐在你旁邊比較好,因為我不知道這首曲子!」

 

推薦欣賞


管弦樂:九部交響曲,尤其是《海》交響曲(第一號)、《倫敦》交響曲(第二號)、《田園》交響曲(第三號)、《南極交響曲》(第七號);《假面舞劇:約伯》、托馬斯‧塔利斯主題幻想曲(Fantasia on a Theme by Thomas Tallis)、雙簧管協奏曲、低音號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
合唱音樂:嚐嚐看(O Taste and See),願我們平安(Dona Nobis Pacem),拍拍你的手(O Clap Your Hands)、正義的靈魂(The Souls of the Righteous)、讚美頌(Te Deum)、G小調彌撒曲、《稱謝歌》(Old Hundredth)
清唱劇:《這一天》(Hodie)
歌劇:天路歷程(Pilgram’s Progress);約翰爵士的愛情(Sir John in Love)
室內樂: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A小調四重奏、G小調四重奏
歌曲:五首神秘歌曲(Five Mystical Songs)、旅行之歌(Songs of Travel)
 

~取自Spiritual Lives of the Great Composers by Patrick Kavanaugh


消息報告

音契這二十五年來蒙 神的憐憫,當年感動台北神召會的牧長及長執提供音契有辦公室….等場地使用,讓音契能帶著神的託付一路走下去,我們心中萬分感激。今年底音契將要搬家,首先面臨著既定接踵而來事工的預備,同時得打包清理東西的時間壓迫,擔憂新的辦公室的整修,因應練習隔音裝潢是否如期完成以及所需的花費……等,即便充滿困難及未知,我們必仰望倚靠 神,也願關心音契的您在禱告中紀念。

你所做的,要交託耶和華,你所謀的,就必成立。(箴言16:3)

 

<

財務報告


捐贈戶名:財團法人音契文化藝術基金會
郵局劃撥帳號:19577978
銀行帳號:140-50-199345
(第一商業銀行 圓山分行)
出版者/財團法人音契文化藝術基金會
音契合唱管絃樂團
發行人/
駱惠珠
總編/美編/電子報/音契行政中心

...............【 欲取消訂閱本報者請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