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上祭壇9》

恩賜與靈命

音契編輯室

  有人認為音樂恩賜是神所賜予,無法強求,為什麼需要操練和學習?

  恩賜需要加以發掘,能力是培養和鍛鍊出來的。環境對人影響很大,就算音樂細胞甚少,若長期接觸音樂,耳濡目染,音樂細胞會越來越旺盛。教會有些沒機會受教育的年長姊妹,靠著聽力,開口跟唱,聖詩可從詩歌本第一首唱到最後一首。五線譜看似困難,其實豆芽菜也就那幾顆,上下數一數,日子久了,也看懂了。

  若不注重音樂恩賜操練和學習,音樂能力則會停滯不前。有的詩班招考項目只問基要真理和聖經常識,不考唱歌與看譜,練習過程也不訓練詩班員音樂能力。雖以音樂事奉為名,卻顯不出音樂的品質,無法帶領詩班員進階學習。

  那麼,對於音樂能力很強的人,還需要練嗎?

  音樂的練習,不但練習音準、節奏準確度、歌聲共鳴支撐度、手指靈活度、音樂表達力,更需鍛鍊專注力與音樂深度。熟練的曲子更要練習專注,一旦掉以輕心,心思沒有進入高度專注狀態,就會出包。

  恩賜需要操練,除了能力培養,更為靈命成長。練習之外,詩班/敬拜團需一起靈修,研讀音樂事奉書籍,一起禱告,為的是凝聚群體的事奉心志,更深入認識所事奉的神。

  詩班/敬拜團是群體的事奉,其中有人能力強,有人能力弱;有人認真,有人馬虎。強者對弱者的態度,是扶持,或輕視?彼此意見不同時,以自己的想法優先,或群體的利益優先?團員每天花多少時間為事奉、為自己禱告?指責別人的缺失之前,是否自己先到神面前,求神光照自己,並為他人懇切代求?

  靈命雖看不到,卻能在事奉台上散發味道;它可能是基督的馨香之氣,也可能是說不出來的怪味。

  舊約士師記的參孫滿有恩賜但靈命軟弱。與生俱來強大的能力,使他輕而易舉打勝仗,卻不認識自己致命的弱點。能力越強的事奉者,越需對自己的弱點敏銳覺察。

  事奉感到困難時,人會記得禱告倚靠神,因為知道自己能力不足。但認為事奉很容易的人,更需要儆醒禱告,因為此時人很容易倚靠自己。

  偏重音樂訓練卻欠靈命教導,或只有靈命教導而缺音樂學習,在音樂事奉上皆如跛腳。恩賜與靈命,如車軸兩端的輪子,同時移動才能行進,使事奉者日漸深入體會音樂領域與屬靈生命的奧妙。

  耶穌的智慧和身量,並神和人喜愛他的心,都一齊增長(路2:52)。願每位事奉者的恩賜與靈命如同主一樣,與年歲一同成長。


《偉大作曲家的心靈世界》

謙遜簡樸

布拉姆斯

  對於維也納最著名的兩位音樂家來說,這家老舊的小酒館似乎不是個像樣的地方。但它很溫暖,慶幸的是還有空位,離大門夠遠,不會被風雪刮到。老作曲家和樂評家都期待一頓熱飯和安靜的討論。

  突然,門口湧進許多喧鬧的年輕人,迅速佔領了小酒館。樂評家輕蔑地瞥了一眼這個場景,但是當其中一位女士朝向他們的桌子走去時,樂評家開始不悅。令他驚訝的是,她似乎認出了他的作曲家朋友,並大聲說:「教授!你們看,教授在這裡!請教授彈奏一些舞蹈音樂。我們要跳舞!」

  當震驚的樂評家驚訝地看著時,他的老朋友從座位上站起來,慢慢地走向小酒館未調音的鋼琴。當他開始演奏華爾滋和四對方陣舞(quadrille)時,聽眾高興地尖叫,並且跳舞持續了一個多小時。最終,精疲力盡的作曲家為自己鼓掌,並坐回樂評家朋友旁邊。如果他了解作曲家的童年,因為非常窮困,時常在舞廳彈奏,也許就不會驚訝到說不出話來。

  作曲家也不為自己的表演感到羞恥,因為他很高興為這些年輕人帶來一點歡樂。

  樂評家從未忘記這場即興音樂會,並認為小酒館的老闆應該豎起一塊牌子,上面寫著:「布拉姆斯在這家酒吧演奏舞蹈音樂。」

***

  演奏走音的鋼琴對於布拉姆斯來說並不是新鮮事。他出生於德國漢堡的貧民窟,在貧窮的家庭中長大。他的父親是一位平庸的音樂家,母親則擔任裁縫。布拉姆斯的音樂才華逐漸顯露時,父母不鼓勵他創作偉大的交響曲,而是要他多賺一些錢。他的第一批作品是用卡爾.沃思(Karl Wurth)和馬克斯(G. W. Marks)這些筆名,以一曲幾美分的價格出售給出版商。

  他的人生轉折在1853年,當時他與一位叫Eduard Reményi的小提琴家一同巡迴演出。旅行中他遇到了許多偉大的音樂家-李斯特(Franz Liszt),姚阿幸(Joseph Joachin),尤其是舒曼(Robert Schumann)和他太太克拉拉(Clara Schumann),這些人都對布拉姆斯的才華大表驚嘆。同年10月28日,舒曼在他的雜誌《新時代精神》上發表了一篇著名的文章,稱讚年輕的布拉姆斯是「被選中以理想的方式表達時代崇高精神的人。」

  舒曼夫婦給予布拉姆斯相當大的支持。幾年後舒曼去世,布拉姆斯給飽受悲痛之苦的克拉拉提供極大的安慰,樂於照顧他們的孩子,並慷慨地支持了這個家庭長達四十年。但令很多人驚訝的是,克拉拉和布拉姆斯從未結婚。他是公認的單身漢,在他的一生中有幾次差點結婚,但他對自由和孤獨的熱愛最後使他終身不婚。 

  取而代之的是,他將一生獻給了音樂,譜寫出歷史上的傑作。他的四首交響曲尤其優美,受歡迎和頻繁的演出甚至可與貝多芬的交響樂媲美。他的合唱音樂,尤其是德意志安魂曲(Ein Deutsches Requiem),受到廣大合唱團員的喜愛。他迷人的室內樂,精美的歌曲和精湛的鋼琴音樂構成了當今成千上萬次演奏會的基本曲目。他征服了歌劇以外的所有音樂流派。指揮家漢斯.馮.布洛(Hans von Bulow)的名言表達了歷史共識:「音樂史上有三個B:巴赫(Bach)、貝多芬(Beethoven)和布拉姆斯(Brahms) 」。

  然而,這位著名的作曲家是一個樸實無華的人,他的最大樂趣是漫步於1862年遷居的維也納。即使他的音樂使他變得非常富有,他仍然穿著舊衣服並自己煮咖啡。當他接近五十歲時長出了濃密的鬍鬚,原因很簡單,就是他討厭剃鬍鬚和打領帶!

  布拉姆斯慷慨解囊,為許多朋友和事業提供支持,卻對自己的財產一無所知,以至於經常將成捆的鈔票塞進壁櫥而忘了它們。他不斷地向有需要的人,甚至是他所聽到的陌生人寄錢。在給父母的信中,他總是問是否有「足夠的錢可以分享」。有一次他將父親的一大捆鈔票,用韓德爾的神劇《掃羅》總譜包起來,並附上有趣的紙條:「親愛的父親,如果您遇到不如意的事,音樂永遠是最好的安慰。請細心地看《掃羅》樂譜,您將發現有用的東西。」

  克拉拉於1896年去世。布拉姆斯參加她的葬禮時感冒了,加劇他罹患肝癌的痛苦,一年之內他也死亡。去世前一個月,他目睹人生最後的勝利-參與自己《第四號交響曲》的演出。觀眾在每個樂章演出後都鼓掌以表達對他的崇敬。全曲結束時,觀眾爆出熱烈的掌聲令他淚流滿面。他於1897年4月3日去世。一家報紙報導:「維也納的音樂都跟隨這位偉人到墳墓裡。」

  布拉姆斯和貝多芬的生活之間存在相似之處:童年的艱難、個人的怪癖、單身漢以及某種程度上的音樂風格。還有一個相似之處:他們對上帝的堅定但非傳統的信仰。布拉姆斯由敬畏上帝的父母撫養長大,但與貝多芬不同,他們是新教徒而不是天主教徒。青年時期,在路德教會牧師的溫柔照顧下,他對聖經和教會音樂產生熱愛。傳記作家華特·尼曼(Walter Niemann)證實:「布拉姆斯是路德會的新教徒。但他的信仰不是關於教條,也不在信中,而是在他的心靈。」

  許多歷史學家都贊同此報告。布拉姆斯似乎是一個信徒,但有些不合常規。他懇切地談論上帝,堅信來世,但茫然無知地在圍繞他的各種教派之間做選擇,有時會被那些簡單虔誠的信徒誤認為他沒有信仰,例如他的朋友德弗乍克(Antonin Dvořák)。

  布拉姆斯勤於研讀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的德語譯本《聖經》與《桌子談話》(Table-talk)。羅伯特.紹弗(Robert H. Schauffer)在他的著作《未知的布拉姆斯》中指出:「大師對聖經的精湛知識淵博,不僅展現在他的合唱作品,從他的信中也看得出來。」(待續)

取自Spiritual Lives of the Great Composers by Patrick Kavanaugh


《2021音契心靈樂篇》

春之昇

潘瑋(音契藝術企劃經理)

  去年到今年,從戰戰兢兢,到全面戒備,至後來的逐漸鬆綁,而後危機又起,到目前暫時卸下重擔,而全球疫情終於有開始趨緩的現象後,國人仍維持良好的習慣,而且同心合一的面對這些艱難的時期。在這過程中的焦慮、等待、嚴守紀律、互相打氣等等,看到了國人的堅韌與志氣,這是大家一起守護家園的成果,非常暖心。

  這幾年發現台灣種了好多櫻花,很多人在過年期間出外賞櫻,甚至是在台北街頭也看得到的繽紛。去年大家的心情像是歷經冬天的枯寂,今年似乎看見了前面的曙光,像是迎接春天萬物復甦的契機。2021年音契很榮幸地能邀請活躍於樂壇的張佳韻教授擔任客席指揮,特別以「春天」為音樂會曲目設計主軸,期待曲目能帶來希望與喜樂。

  樂團以葛利格的《皮爾金》組曲之〈晨歌〉清新的樂風開場,再帶入美國作曲家柯普蘭《阿帕拉契之春》組曲,呈現春天欣欣向榮、充滿活力與朝氣的景象。這首原本瑪莎.葛蘭姆(Martha Graham, 1894-1991)委託創作的芭蕾舞劇,以美國早期移民的故事為主軸,震教徒(Shakers)著名的詩歌A Simple Gift為創作元素,以美國本土音樂、民謠、舞蹈以及自然景觀的色彩貫穿全曲,加上多變的拍號與速度,律動十足,展現豐富多元的氣息。

  下半場曲目,穿越時空至韓德爾的《彌賽亞》選曲,呼應復活節充滿盼望的氣息。耶穌歷經羞辱、鞭打、行苦路、被釘十架的苦難,為的就是要戰勝死亡而復活,才能讓世人得著來自上帝的真平安。而當代極受歡迎的英國作曲家魯特之《詩篇禮讚》選曲,他平易近人且現代的曲風,由混聲合唱與管弦樂團呈現對未來懷有希望及期待的心情。整場曲目象徵著音契新的風貌,也感謝前輩們的開墾,懷抱著我們對音樂的熱愛,繼續在推廣文化藝術這條路上努力。

  台灣有許多來自各國的人民匯集,在這裡辛勤的工作與生活,讓此地因著不同的文化而充滿活力,生生不息,靠著人們的良善,走出了自己的道路。音契會持續在這裡深耕,並期許國人一起讓音樂美化我們的心靈,美化我們的生活,讓我們的春天充滿朝氣。

 


《音契青少兒童合唱團》

我在小音契的日子

鄭心柔(音契青少兒童合唱團鋼琴伴奏)

  第一次踏進巴赫廳,是我還在學校實習的時候。還記得那天下午剛下課,同學急急忙忙的跑來找我:「妳等等能不能去民權代個班!時間很趕唷,就麻煩妳了!」就這樣、幾句突如其來的詢問,帶著我進入了小音契的合唱世界。那天晚上,我第一次那麼認真地聆聽、享受孩子們的純淨聲音,這跟大人練習合唱的訓練氛圍不太一樣,可是如果能和他們一起學習,那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啊~我心裡這麼想著⋯⋯

  過了幾個月後,終於有個機會能夠和盧老師互相交流,一邊聽她分享創辦小音契的初衷(是什麼讓她甘願放下當時的成就與前景&上帝如何帶領她開始這段旅程。)另一邊心裏深深的被觸動,就如同聖經裏所說的:「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一粒麥子若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如果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信心的跨越,意味著對自己的安全感死、意味著會經歷許多風險與挑戰,但是當我們被呼召後願意為著這美好的藍圖勇敢跨越前行,我們就正在經歷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的恩典。

  加入老師群的這幾年,我們歷經許多美好的嘗試與體驗、不論是在國家演奏廳演出、或是舉辦每年屬於孩子們的合唱戲劇營、甚至今年要嘗試拍MV⋯⋯如果您問問團裏的老師們:「小音契都還順利嗎?」我想老師們應該都會回應出一種難以言喻的微笑,有辛苦有甘甜、至少我們知道為了什麼而向著標竿直跑,這就是一種順利吧!「不但如此,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於羞恥,因為所賜給我們的聖靈將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裏。」所以我們能夠繼續堅持下去,並且為著身邊許多美好榜樣向神獻上感謝!我想,這趟未知的旅程不僅僅是祝福了我的生命,當我們有一樣的心志願意參與在下一代孩子們的生命建造時,每個參與在其中的孩子都是有福的。我們會繼續透過歌唱奠定孩子們的信仰基礎,也期待下一個十年,你們能與我們一同唱出生命的樂章。

 


消息報告

1. 音契每年的心靈樂篇系列音樂會,都帶來許多重要且經典的古典音樂及聖樂作品,每每看見神透過幾百年前音樂作品中的信息感動人,至今仍是如此。若您對這樣的音樂事工有相同負擔,邀請您為心靈樂篇《春之昇》音樂會奉獻(以3000元為一個單位),而為了感謝您的奉獻,我們將致贈一張音樂會票券。願神賜福您為福音的擺上,使更多人認識神。

2. 親愛的音契愛樂者,感謝您長久以來訂閱音契樂訊,並支持、參與音契各樣事工!若您希望繼續訂閱音契樂訊,請填寫google表單https://forms.gle/zW6NB2VPJcoCKLgr7讓我們知道。而為響應環保,鼓勵您改為訂閱電子版樂訊;音契也期盼帶給愛樂者更好的訂閱品質,故將陸續更新訂閱資訊。願神繼續使用音契樂訊造就需要的人,也謝謝您的陪伴使我們能繼續勇敢為主向前!

財務報告


捐贈戶名:財團法人音契文化藝術基金會
郵局劃撥帳號:19577978
銀行帳號:140-50-199345
(第一商業銀行 圓山分行)
出版者/財團法人音契文化藝術基金會
音契合唱管絃樂團
發行人/殷長佑
總編/美編/電子報/音契行政中心

...............【 欲取消訂閱本報者請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