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中發出嘶嘶聲,剛從大樓走出來的男人應聲倒地。畫面一轉,殺手已經回到一塵不染的住居,眼睛閉著,聆聽著巴赫的作品…。爲什麼類似這種冷酷、充滿心機的角色,在描繪他們的心境、個性的時候,好萊塢電影喜歡使用古典音樂? 想想看如果是街上的小流氓拿刀搶錢,背景音樂是巴赫,效果可能非常不搭調。二十世紀的音樂學家Boyd在講到巴赫的音樂時說:「巴赫的音樂世界,距離我們人類的音樂很遠,在它的世界裡,音樂、數學、哲學是合而為一的。」”相信任何欣賞巴赫音樂的人,一定贊同Boyd生動的描述。或許這個原因,讓訴求畫面詭異、神秘、或冷酷的電影,喜歡使用巴赫的音樂。
著名心理學家Anthony Storr在他的著作中,根據英國數學家/物理學家Penrose檢驗數學的方法---「偉大作品比一般作品更接近上帝」,來企圖解釋偉大的音樂,或許是作品中的精緻性、完整性,讓聽眾藉著音樂觸摸到心靈裡無意識的深處,因而能夠重建思想和身體之間、思想與心靈之間的管道。簡單的讓我解釋一下:如果你經常聆聽古典音樂,應該曾經歷在聆聽的過程,體驗到某種難以解釋的「感動」、「情緒」,是我們生活上無法從其他管道可以獲得的。而這種「感動」不但會誘發 身體上的反應(點頭、手足擺動…),更可以豐富我們的人生體驗,這可以說是偉大作品的印記。
就音樂上來講,偉大的作品不但需要有說服力的演出,更需要聆聽者有詮釋的能力。著名文學評論家Harold Bloom解釋藝術欣賞是一種娛樂,屬於「difficult pleasure」,因為觀賞者需要具備基本的判斷能力。記得有次在紐約看現代畫展,面對各種琳瑯滿目的扭曲線條及奇怪的形狀、色彩,我發現自己陷入一種焦躁情緒裡,因為不知該如何面對,完全無法評估作品的價值。判斷力失去焦距,無從「瞄準」。這「瞄準」就藝術上而言就是鑑賞「美」的能力,一旦一個社會或個人無法擁有「美」的視野,拙劣的取代品就會充斥於社會或個人生活裡。因此人生櫥窗上文學巨著與肥皂劇、巴赫與流行歌可以並列,其結果就是好壞的混淆,個人喜好、知名度逐漸成為最重要的準繩。
營養長久失常,生命土壤當然會貧瘠,內在心靈枯乾如不毛之地,無法結出果實。藝術的領域如此,我們信仰可能也是如此,欠缺「瞄準」的能力,又必須要扣扳機,結果會是堪憂的。寫到這裡,我覺得讀者大概都已經「離開」了,別的不說,這種文章,連放在公民與道德教科書中都嫌八股。但是也請大家了解我的苦衷,要解釋音契事工的重要性,究竟不是選舉時強調經 濟的重要性那般的淺顯易見。
神學與靈修小品
我讀大學(Biola University)的時候,令我非常頭痛的就是畢業前必須修完30個神學課程學分的規定,每本教科書都又厚又重,生字不但多,且有一堆怎麼讀都不像英文的古怪人名或地名。反觀靈修小品或見證集,不但易懂,讀起來有感動、舒服,甚至可以得到維持幾天絕佳的「屬靈 動力」。上課經常納悶教授怎麼那麼注重一些不痛不癢的經文、觀念,尤其舊約概論或是系統神學,我記得心裡嘀咕著這些課程所學習的都不是信仰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幸好偶爾教授也會「做見證」,那一刻我昏昏欲睡的眼神才得亮了起來。
神學是建立在永恆無誤的上帝話語上,對一貫性、任何細節的探討都無比的重要。反觀見證或靈修小品,即使著述內容都是真實的,但重點除了聖經之外,也著重個人的經歷、感受;因為屬於個人的經歷,所以在表達上就各有特色,當某些觀念或見證 產生爭議時,神學的重要性就顯而易見了。我們應該可以同意基督教信仰內容必須建立在扎實的神學根基上。雖然靈修小品與神學都重要,雖然主觀上靈修小品可能給予我們更多的屬靈幫助,一旦欠缺神學的根基,我們的信仰可能淪為個人主觀經歷,對信仰 的認知有可能扭曲。
雖然絕大多數的基督徒沒有上過神學課程,但是我們透過主日學、查經班、主日講台及個人靈修來學習上帝的話語,(神學的定義可以說是「學習上帝的道」)。因此我們知道個人的屬靈經歷必須合乎聖經的教導,而不是聖經的教導需要符合我們個人的經 歷。我們對聖經了解的程度,幫助我們判斷甚麼是異端、區分吃奶的基督徒與成熟基督徒之間的差異、更進一步的讓我們懂得判斷價值與是非、幫助我們不受世界價值觀的影響…等,而能夠選擇正確人生方向。換句話說,神學(即對聖經的了解)幫助我們擁 有真實的屬靈經歷(而非憑空想像);神學賦予我們人生中多層次的判斷能力(而非世界的價值觀)---因此,我們在人生的路上才懂得如何「瞄準」,當我們扣板機的時候,也有把握不會遺憾。
你知道「古典音樂」源自何處嗎? 你知道巴赫作曲的動機嗎? 如果你知道,你就不會納悶Boyd所講的話了,也不會覺得他誇大其辭。身為音樂家,我最大的障礙就是「惰性」,雖然我不斷的對付,「惰性」依然如影隨形,而且我必須承認,容許自己偷懶最大的藉口就是「我相信神」。巴赫則相反,因為祂的信仰,他比任 何人都更努力。在專業的領域,時常看到有些人因「信仰」而飛翔,有些人則因「信仰」而溺水。
音契是專業的事奉團隊,信仰要成為我們努力的最大動力,讓我們可以堅持下去的磐石。但是就如教會需要會友的支持,宣教士需要基督徒的支持,一個經常需要將近200位義工的服事團隊,也需要基督徒的支持。九月19日國家音樂廳舉辦的音契時代篇,30 日開始Euodia室內樂的中南部巡迴音樂佈道會,11月-12月台南、高雄、台北等地舉辦六場大型的音樂佈道會,可想而知我們面臨著多方面的挑戰。我可以請你成為我們的後盾嗎? 你的力量可以成為音契事工的力量嗎?
今天早上讀完彼得前書釋經書,看到文章結尾有這麼一行字:
Finished correcting this epistle for a new edition, Dec. 31, 1831, - Adam Clarke很訝異,這幾個禮拜讀這本釋經書,從未覺得這是185年前寫的,口吻是那麼的熟悉、親切而且深刻。如果主耶穌基督尚未來到,希望百年後大家聽到音契的事工,也會有相同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