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上祭壇34》

關係與回應

音契編輯室

星期天早晨一覺醒來,有些基督徒掙扎要不要去教會做禮拜,心裡浮現幾個問題:忙了一整個星期,好不容易星期天可以睡到自然醒,有必要去教會嗎?敬拜對我有什麼好處?參與事奉對我有什麼好處?教會可以提供我什麼?詩班不差我一人吧?此時替代方案浮現腦海:在家做禮拜,多麼方便!有次一位詩班員決定不出門了,打開電視正準備收看一位著名牧師講道,未料牧師不顧收視率,開口的第一句話竟是:「如果你現在還在家裡,請趕快出門去教會參加主日崇拜!」

從上教會、參加事奉的想法中可以看出我們與上帝是什麼關係。總是想著跟上帝交換條件、計算時間與奉獻的投資報酬率,不時提醒上帝要記得答應我的祈求(其實是要求),記得祝福我...這樣的神人關係應該不算融洽。可曾想過上帝心裡舒服嗎?

拜神不就是交換條件?有靈驗就有奉獻,我就付出更多;不靈驗就換個神。拜神不就這回事?

***

從亞伯拉罕的敬拜可以看出他與上帝的關係。創世記12章上帝呼召亞伯拉罕,向他顯現說:「我要把這地賜給你的後裔。」他就回應上帝,在那裡為向他顯現的上帝築了一座壇。當他再度遷到伯特利東邊的山,在那裡他又為上帝築了一座壇。無論走到哪裡,當他想與上帝聯繫時,就築一座壇。

對亞伯拉罕而言,信仰是每一天規律地、頻繁地使用在地上能找到的任何石頭來標記地點以及他與上帝之間的種種。在旅途中的每個階段,這段關係都會再一次得到更新和培育。

聖經中三處提到亞伯拉罕是神的朋友(歷代志下20:7,以賽亞書41:8,雅各書2:23),除了為所多瑪代求與上帝討價還價之外,亞伯拉罕似乎沒有向上帝要過任何東西。他與上帝沒有商業往來,沒有功利目的。他努力與上帝保持良好關係,並不是為了得到什麼東西。他親手建的祭壇不是防災保單,而是他發自內心的感激行動,表達對上帝的敬重。他順服、旅行、禱告、信靠,並且築壇。他深深相信上帝早已決定要作他的好朋友,即使他不完美、有弱點:他曾為了保護自己而說謊,差點失去妻子;即使上帝已經應許他生一個兒子,他仍聽從妻子的話娶使女生兒子...。

對於亞伯拉罕來說,敬拜不是為了要祈求什麼,而是不斷的回應上帝。

***

若想擺脫例行公事的上教會與事奉心態,就得重新審視對自己而言「上帝是誰」?與上帝的關係熱絡嗎?聽到上帝的話與呼召如何回應?如果與上帝沒有真實的關係,僅憑牧長、詩班同工的人情招呼,很難長久持續星期天到教會參與事奉,遑論委身事奉。

「你們若遵行我所吩咐的,就是我的朋友了。以後我不再稱你們為僕人,因僕人不知道主人所做的事。我乃稱你們為朋友;因我從我父所聽見的,已經都告訴你們了。」(約翰福音15:14-15)這是耶穌在世上最後對門徒說的話。「遵行」耶穌所吩咐的話,就是回應。 

回應很重要。聽到聖經中上帝的話,會有幾種回應:逃避、這話是對別人說的,不是對我、無動於衷;或者接受、願意。「……因為他們沒有信心與所聽見的道調和。」(希伯來書4:2)當神的道進到心中,人心裡對這道的​回應因著信,就將道調和起來,成為活潑、有功效的道,靈命就此改變並被建立。

音樂事奉者,你上次回應上帝的話,是什麼時候?你回應的方式是什麼?採取什麼行動,築了什麼樣的祭壇敬拜祂?如果你與上帝有著朋友關係,你將不會計較事奉獻出的時間與心力,而是時刻紀念上帝在你身上行的大事,時常以感恩回應祂。

讓我向你述說主耶穌的寶貴,
祂是我忠心朋友永不改變;
讓我向你述說祂如何改造我,
無人像祂救我脫離眾罪鏈。

當我陷在罪中時,主來尋找我,
那時我心中充滿失望痛苦;
耶穌用慈愛大能膀臂懷抱我,
引導我走那永生公義道路。

〔副歌〕
無人像耶穌這樣愛顧我,
無朋友像主這樣仁愛,
無人像祂能把我罪惡全赦免,
主愛我何等大哉!

~《無人像耶穌這樣愛顧我》
Charles.F.Weigle


《福音之聲音樂會 音樂家見證》

音樂家的人生故事

張以利(馬來西亞馬來亞大學音樂系教授)

我出生在高雄,一個第三代基督徒的家庭。從小在長老教會上主日學、做禮拜。我母親跟我說,我一出生,他請我外公外婆找聖經上的名字。我外公列出好多聖經人物的名字,最後選擇了「以利」。我從六歲開始學習鋼琴跟小提琴,從國小開始讀音樂班,一路到大學音樂系。高二時,我在教會受洗。當時我認為當一位基督徒就大概是這樣:決定跟隨基督上帝的腳步,只要有上帝帶領就會順順利利。當然,事情沒有我想像的那樣簡單。當一位基督徒,絕對不只有這樣。

現在回想二十幾年前,其實有點模模糊糊。大家都說,叛逆期通常發生在十幾歲青少年時期。我每次都開玩笑,我好像青少年時期沒有叛逆期,我沒有翹過課,上課也很乖。現在回想,我的叛逆期應該是在大學過後。上了大學,我到了台北,當時一位高雄教會的會友推薦我來到台北和平教會,他們說不少師大老師學生在這裡聚會、離師大也近。也因為這個契機,我參加了音契合唱管絃樂團。大學時,一開始仍然很規律的到教會、團契以及參加司琴獻詩。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不再去團契的聚會,也曾有一段時間,我常常把我剛賺來的錢,沒多久就花掉,也開始翹課。不過很感謝主,上帝知道小提琴是一個跟我很重要的連結,我仍然有去周日的禮拜獻詩,仍然參加音契管絃樂團。

提到音契,這一段在我生命歷程中是一個很有分量的回憶。大學一年級,在和平教會認識范恩惠老師。因為范姊的關係,我開始參加音契。音契每年都有多場音樂會,我最喜歡參加的是每一年的聖誕佈道會。每一場音樂會前,大家都會一起在後台禱告才上場。直到今天,我仍然有這個習慣:在音樂會前,會靜下心來禱告。

猶記得當時,也正值我剛大學畢業,對於未來一片茫然。我只知道我從小讀音樂班,讀到大學音樂系,然後呢?我的個性也比較隨遇而安,既然都讀了音樂系畢業,好吧,我就繼續念碩士吧!碩士念完,我要做什麼?好吧!那就繼續念博士吧!上帝也帶領我順利的考上碩士以及博士。但是,這真的是我想要的人生嗎?我的內心是喜歡可以預測,也安定的生活。我其實羨慕那些大學就立定目標也達成目標的同學:好!我要出國讀書;好!我開始準備教甄;好!我要結婚生小孩。一直到今天,我都還會問上帝,如果我是這麼樣的一個人生,會是如何?

讀博士第二年,一個機會我接觸到了古樂。這個機緣也讓我後來到了美國讀書。在美國念書工作的六年,現在回想起來,可以說是一個人生中非常非常難忘的回憶。我想先跟大家分享一段話,在我出國前,音契的洪頌恩姊給了我這段話。這段話自2013年離開台灣十幾年到今天,在我心裡從來沒有消失。每當我開心、每當我難過,我常常想到這一段話。

以利:

你好好照顧自己,到美國安頓好後,找個適合的教會或查經班,讓自己有個心靈的家。遇到任何事情,記住緊抓住上帝的話,祂會引導你走過每個高山與幽谷。(2013年8月)

到了美國波士頓,在新環境和新文化的衝擊之下,我非常的享受所有的事物,我在美國學習古樂,對我來說簡直是個天堂。我到了波士頓台灣基督教會BTCC,也參加教會團契,認識很多弟兄姊妹,有些甚至到了今天,即便大家分散在各個國家,我們還一起在周末約查經,那時美國念書畢業後,我想,就留在美國幾年看看吧!我申請了傑出人才簽證,繼續待著一段時間。工作的那幾年,曾經有好多位美國朋友問我:以利,你之後還是會回台灣工作嗎?我記得我總是跟他們說,我想去一個我從來沒有去過的地方。

2018年三月,有一天我接到了一封信——馬來西亞大學的教職錄取通知信,要在一個月內做決定是否接受?

這是我人生中最掙扎的一個月。

心中又不禁問起了上帝:主啊,祢知道我就是想要一個安逸穩定的生活。為什麼反而給我那樣刺激的人生?一方面我在美國的工作剛剛建立了人脈、站穩腳步。我喜歡這樣子的工作,這個環境,這個城市,甚至是這個天氣;一方面在想,難道這是上帝的意思嗎?我不敢告訴大家,一週後找了一位教會姊妹談話。最後我決定接受這個教職。

到了今天,我仍想知道這幾年在馬來西亞,上帝的帶領是甚麼。我常常覺得,上帝似乎永遠都在給我挑戰,我每分每秒都在問祂:為什麼?雖然我知道我不會有答案。

今晚這場福音之聲,讓我有機會變成一位觀眾,坐在台下看我自己的人生。今天,我將我這一段上帝帶領的旅程,用音樂呈現給大家。最後,跟大家分享一段經文:

以賽亞書四十一章第十節:你不要害怕,因為我與你同在;不要驚惶,因為我是你的神。我必堅固你,我必幫助你;我必用我公義的右手扶持你。


消息報告

財務報告


捐贈戶名:財團法人音契文化藝術基金會
郵局劃撥帳號:19577978
銀行帳號:140-50-199345
(第一商業銀行 圓山分行)
出版者/財團法人音契文化藝術基金會
音契合唱管絃樂團
發行人/
駱惠珠
總編/美編/電子報/音契行政中心

...............【 欲取消訂閱本報者請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