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早晨一覺醒來,有些基督徒掙扎要不要去教會做禮拜,心裡浮現幾個問題:忙了一整個星期,好不容易星期天可以睡到自然醒,有必要去教會嗎?敬拜對我有什麼好處?參與事奉對我有什麼好處?教會可以提供我什麼?詩班不差我一人吧?此時替代方案浮現腦海:在家做禮拜,多麼方便!有次一位詩班員決定不出門了,打開電視正準備收看一位著名牧師講道,未料牧師不顧收視率,開口的第一句話竟是:「如果你現在還在家裡,請趕快出門去教會參加主日崇拜!」
從上教會、參加事奉的想法中可以看出我們與上帝是什麼關係。總是想著跟上帝交換條件、計算時間與奉獻的投資報酬率,不時提醒上帝要記得答應我的祈求(其實是要求),記得祝福我...這樣的神人關係應該不算融洽。可曾想過上帝心裡舒服嗎?
拜神不就是交換條件?有靈驗就有奉獻,我就付出更多;不靈驗就換個神。拜神不就這回事?
***
從亞伯拉罕的敬拜可以看出他與上帝的關係。創世記12章上帝呼召亞伯拉罕,向他顯現說:「我要把這地賜給你的後裔。」他就回應上帝,在那裡為向他顯現的上帝築了一座壇。當他再度遷到伯特利東邊的山,在那裡他又為上帝築了一座壇。無論走到哪裡,當他想與上帝聯繫時,就築一座壇。
對亞伯拉罕而言,信仰是每一天規律地、頻繁地使用在地上能找到的任何石頭來標記地點以及他與上帝之間的種種。在旅途中的每個階段,這段關係都會再一次得到更新和培育。
聖經中三處提到亞伯拉罕是神的朋友(歷代志下20:7,以賽亞書41:8,雅各書2:23),除了為所多瑪代求與上帝討價還價之外,亞伯拉罕似乎沒有向上帝要過任何東西。他與上帝沒有商業往來,沒有功利目的。他努力與上帝保持良好關係,並不是為了得到什麼東西。他親手建的祭壇不是防災保單,而是他發自內心的感激行動,表達對上帝的敬重。他順服、旅行、禱告、信靠,並且築壇。他深深相信上帝早已決定要作他的好朋友,即使他不完美、有弱點:他曾為了保護自己而說謊,差點失去妻子;即使上帝已經應許他生一個兒子,他仍聽從妻子的話娶使女生兒子...。
對於亞伯拉罕來說,敬拜不是為了要祈求什麼,而是不斷的回應上帝。
***
若想擺脫例行公事的上教會與事奉心態,就得重新審視對自己而言「上帝是誰」?與上帝的關係熱絡嗎?聽到上帝的話與呼召如何回應?如果與上帝沒有真實的關係,僅憑牧長、詩班同工的人情招呼,很難長久持續星期天到教會參與事奉,遑論委身事奉。
「你們若遵行我所吩咐的,就是我的朋友了。以後我不再稱你們為僕人,因僕人不知道主人所做的事。我乃稱你們為朋友;因我從我父所聽見的,已經都告訴你們了。」(約翰福音15:14-15)這是耶穌在世上最後對門徒說的話。「遵行」耶穌所吩咐的話,就是回應。
回應很重要。聽到聖經中上帝的話,會有幾種回應:逃避、這話是對別人說的,不是對我、無動於衷;或者接受、願意。「……因為他們沒有信心與所聽見的道調和。」(希伯來書4:2)當神的道進到心中,人心裡對這道的回應因著信,就將道調和起來,成為活潑、有功效的道,靈命就此改變並被建立。
音樂事奉者,你上次回應上帝的話,是什麼時候?你回應的方式是什麼?採取什麼行動,築了什麼樣的祭壇敬拜祂?如果你與上帝有著朋友關係,你將不會計較事奉獻出的時間與心力,而是時刻紀念上帝在你身上行的大事,時常以感恩回應祂。
讓我向你述說主耶穌的寶貴,
祂是我忠心朋友永不改變;
讓我向你述說祂如何改造我,
無人像祂救我脫離眾罪鏈。
當我陷在罪中時,主來尋找我,
那時我心中充滿失望痛苦;
耶穌用慈愛大能膀臂懷抱我,
引導我走那永生公義道路。
〔副歌〕
無人像耶穌這樣愛顧我,
無朋友像主這樣仁愛,
無人像祂能把我罪惡全赦免,
主愛我何等大哉!
~《無人像耶穌這樣愛顧我》
Charles.F.Weig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