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上祭壇32》

啟動時空穿越器

音契編輯室

一聽到「做禮拜」,許多人腦海浮出的是一連串的儀式,聯想到的感覺是傳統、冗長、沉悶,甚至無聊、打瞌睡、坐不住。

「傳統」似乎是兩三代之前的事物。但即使到了21世紀,傳統仍以各種面貌存在生活中。傳統不僅只是被持續,也在不斷被更新;傳統不只是遵守無趣的規矩,而是從中淬鍊出精華,使它的價值閃爍於現今。

傳統把我們與過去的人與時代連結在一起,是追溯根源的重要途徑。兩千年來教會累積的傳統,是上帝在歷史中的作為,引導著初代教會與信徒信仰與生活。

禮拜中的儀式,在教會中稱為「禮儀」--liturgy--希臘文leitourgia,是由ergon(工作)和 laos(眾人)這兩個希臘詞語組成的--意思是「眾人的工作」,代表平信徒的每一個行動。所以在某個意義上每個教會都是「禮儀性」的。長久以來的觀念把教會分為「禮儀性」和「非禮儀性」來區分,那些以固定方式、以詩歌作回應,與那些比較沒有那麼注重禮儀的教會。但就「眾人的工作」的意義而言,各宗派教會都是在執行禮儀。

禮儀原意是指「一個群體共同為他人服務的行動」,如同整個基督徒群體扮演祭司的角色,為彼此一起獻上敬拜。當我們說崇拜具有「禮儀性」時,就是強調每位參與者都積極投入,共同參與獻給神的事奉。

禮儀與傳統息息相關,禮儀中又有許多與音樂密不可分,音樂事奉者執行禮儀與禮拜程序,若不明白禮儀的緣由、核心意義與價值,則無法鮮活地藉由禮儀傳達神的話。

很多教會覺得若要吸引更多非基督徒進到教會參加崇拜,就得捨棄傳統的儀式,好像這樣做就能讓參加者覺得更親切。其實一個沒有固定程序、採自由敬拜的教會,還是會有一些固定的模式,就像每個星期都一樣的時間聚會,一樣的方式唱歌,且每個星期都重複這些程序,這也是一種禮儀。所以,重點不在有沒有禮儀,而是這些禮儀是否忠於信仰。

「禮儀」一詞如今特指教會發展初期所形成的固定崇拜程序,從初代教會開始發展,基本上由馬丁路德保留延續。他明白把禮儀翻譯成當地語言的重要性,把聖經經文與彌撒內容從拉丁文翻譯成德文,讓德國信徒能直接參與其中,這對建立信仰具關鍵意義。然而不少人認為這些禮儀對教會之外的人沒有吸引力,甚至希望將之廢除。面對這樣的挑戰,那些珍惜教會傳統的人則努力保留這些禮儀,卻可能導致禮儀變得僵化、失去活力與原有靈性意義。千篇一律令人窒息,過度自由則無所適從;因此在尋求明白禮儀的目的和做法時,對「全留」與「全廢」這兩端都需要深入思考。

由於神是崇拜的源頭,我們在禮儀中,應當先記念祂主動的恩典,祂邀請我們以讚美回應。祂應許在崇拜中與以色列人同在,這表明禮儀並非人為的創造,而是神賜下祂自己作為禮物。

當我們明白崇拜是神主動邀請我們參與的,而不是我們單方面發起的活動時,許多關於禮儀的爭議會比較容易解決。在禮儀中以神自己的話(意即經文)來回應神的話語,讓我們更清楚地認識到:崇拜首先是神賜給我們的禮物,然後我們才得以將這份禮物獻回給祂。強調讀聖經和領聖餐等核心禮儀,我們更能深刻體會到:神不僅是我們崇拜的對象,更是我們崇拜行動的主導者;祂是我們在禮儀中所做一切的中心。

禮儀凝結時間,帶人穿越時空進入歷史,指向永恆。耶穌基督昨日、今日、直到永遠不改變(希伯來書13:8),不是只從今日而已。不知過去,我們無從得知神的作為。

禮儀與傳統是神與人相遇的經驗,從宣召、唱詩、讀經、講道,到節日慶典、彼此問安、教會年曆、聖餐分餅分杯,以及各種象徵與符號,都蘊含著深厚的意義,是教會代代相傳的寶貴資產。禮儀幫助信徒建立穩固的信仰基礎,提供完整的信仰體系。這些源於內心、表達於外的行動,跨越文化界線的象徵,以及超越文字的音樂,都將信仰具體化。聖經與教會歷史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傳統資源。

若要珍視傳統禮儀,我們必須採取積極的態度:一、透過深入研究教會歷史,了解禮儀的起源、發展和背景。二、仔細對照聖經,客觀評估禮儀是否符合聖經的教導,有無違背真理。三、思考如何將傳統與當代的信仰生活結合,使其煥發新的生命力。四、篩選禮儀,哪些值得延續,哪些需要改變,哪些可以捨棄。

但願教牧同工與音樂事奉者都能在他參與的每項教會事奉中,找出相關的教會傳統,作為事奉的基石。


相愛・相知・相惜

潘瑋(音契藝術企劃經理)

去年12月結束了音契聖誕音樂會,為今年的重要事工劃下句點。每一場的音樂會,指揮、獨唱及團員們付出許多時間,練習無數次,將作曲家的心血化作令人感動的音樂,傳遞給觀眾;也有許多弟兄姊妹認同音契,在財務上無私的奉獻,讓我們能持續精進及拓展。音契的愛樂者,每一次出席音樂會,都成為我們往前邁進的動力。音契人因著上帝的愛而聚集,以行動支援我們各樣的需要,一起用樂器與歌聲傳唱上帝的祝福。

音契成立40週年,我們珍惜這得來不易的恩典,數算一路走來的豐盛宴席。6月3日在心靈樂篇36-『永存的冠冕』中,感受生命必經之路的感傷與對永恆的盼望;9月29日的人文樂篇-『榮耀之盼』中,在經歷人生巨浪後樂觀的面對人生,讚美上帝的慈愛。12月6-8日的聖誕音樂會-《晨星喜信》,在歡慶且溫馨的氛圍中重溫聖誕節的真意。我們再次滿座的觀眾,以及許多因座位已滿無法參與的朋友們,讓我們深知上帝託付的責任重大,更堅定音契的異象:『為台灣譜生命之音符,以音樂服事世代;透過精緻音樂,榮耀上帝並向本地人傳揚福音。』

此外,音契青少兒童合唱團今年成立15週年,暑假期間前往日本短宣之旅,讓孩子們見證上帝的信實;11月9日的15周年音樂會-《那些年我們唱過的歌》,回顧陪伴彼此成長的旋律,述說上帝廣闊高深的愛。台中音契合唱團亦持續為主歌唱:1月20日的冬季音樂會-『為愛降生』,8月17日的夏季音樂會-『親·愛·主』,用各種語言表達上帝對世人無條件的愛

在年底面對財務虧損的呼求中,接到來自各地一筆筆的奉獻,在寒冬中湧入一股暖流,赤字從250萬降至89萬,真心地感謝各位弟兄姊妹對音契的支持與愛護,我們將持續呈現上帝美好的樂音,即便未來也許會面臨各種挑戰,因著您的陪伴,我們並不孤單,期待2025年,靠主得勝,因主剛強,願主成就!


《偉大作曲家的心靈世界》

法朗克 (上)

對照巴黎明亮的街道,聖克洛蒂爾德教堂顯得十分陰暗。一小群學音樂的學生聚在一起聽他們的老師即興演奏管風琴。他們覺得老師十分奇特、心不在焉。但當他演奏管風琴時,學生對他滿懷敬畏。

突然間門開了,進來一個身穿黑袍的老者,難道是一個老牧師來聽管風琴演奏?原本他被學生們忽視,直到其中一人不經意看清楚他的臉,下巴差點掉下來,他對朋友們喘著氣說:「是李斯特耶!」世界上最偉大的鋼琴家也來聽他們的管風琴老師演奏。

李斯特堅持要聽一些管風琴家彈自己的作品,並且不會被抗議嚇退。最後,這位演奏者同意用管風琴彈奏李斯特的六首曲子。當音樂響徹教堂時,李斯特明顯被感動了。離開的時候,年邁的李斯特走下管風琴閣樓,咕噥著說巴赫一定是復活了。這是對作曲家兼管風琴家法朗克 (Cesar Franck) 的恰當比喻,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為上帝的榮耀而創作音樂。

法朗克似乎是另一個時代的人。在革命和抗議期間他住在巴黎,心滿意足地從事他的事業教學和創作音樂。周圍都是固執己見的法國音樂家,他謙虛地保持自己的觀點而且不影響與他人的友誼。當同時代人為吸引公眾的注意力而戰時,他甚至沒有意識到這場騷動。事實上,他結婚的那天正值1848 年巴黎叛亂期間,這對幸福的夫妻不得不翻過路障進入教堂。

這位安靜的作曲家實際上讓他熱愛音樂的父親很失望,父親堅持要他才華橫溢的兒子追求令人興奮的鋼琴演奏家生涯。年輕時法朗克表現出他擁有莫札特神童般的手指,但沒有莫札特的氣質。在巴黎音樂學院,他更多被管風琴和作曲所吸引。

但他父親的夢想還沒有破滅。他把兒子從音樂學院帶走,並舉辦了幾場獨奏會,其中一場是為比利時國王舉辦的。然而,鋼琴生涯根本不適合法朗克,很快他就回到了巴黎。他有著深刻的信仰情操,他的第一部主要作品是名為《路得》的清唱劇。

他的半個音樂家妻子費莉西特既是支持者又是批評者。幾年來,她喜歡聽他的音樂和抄寫他的樂譜。但隨著他的作品越來越複雜,她經常表達抗議。他們的孫女講述法朗克夫人的故事:「如果他的音樂讓她覺得有趣,她會忍不住走進房間仔細聆聽;但在她看來太複雜或太大膽的聲音,她會推開分隔門對他喊道:『法朗克,我一點也不贊成你演奏的那首曲子!』」

1872年法朗克擔任巴黎音樂學院管風琴教授。他的許多學生包括法國下一代最優秀的:德布西、杜帕克、丹第和蕭頌(Debussy, Duparc, D'Indy, and Chausson)。他的教學內容和過程一樣鼓舞人心。一位學生記得他反覆說過幾句話:「不要想做很多,而是要努力做好」、「能作到一點點也行」、「讓我看到你努力的結果,你可以誠實地說,這代表了你能做的最好的」、「不要以為你會從我糾正你所知道的錯誤中學到東西,除非你自己竭盡全力去修正它們。」

學生喜愛並欽佩這位和藹可親的老師,但也知道他相當古怪。法朗克經常會打斷他的教學,甚至話沒講完,就跑到五線譜紙旁,記下他剛剛想到的一些新點子。然後他會從上次停下的地方繼續上課,就好像什麼都沒發生過一樣,這讓他的學生們感到驚奇和好笑。

一位學生展示了法朗克的照片—他身材矮小,前額飽滿,表情活潑而誠實,雖然他的眼睛幾乎被濃密的眉毛遮住了;他的鼻子相當大,他的下巴後縮到一張寬闊而富有表情的嘴巴下面。他有張圓臉,濃密的灰色鬍鬚增加了它的寬度。

他慷慨的天性讓其他音樂家沒有任何嫉妒的餘地。他一直欣賞李斯特的音樂,以及他在巴黎的競爭對手鋼琴家蕭邦。法朗克公開讚揚馬斯奈的音樂,甚至對年輕的德布西的實驗性音樂表示敬意。法朗克寬宏大量的一個典型例子是他對聖桑音樂的公開掌聲,因為這種讚美並非相互的。儘管聖桑公開貶低法朗克,但法朗克還是把作品題名獻給「聖桑—我的朋友」。(待續)

取自Spiritual Lives of the Great Composers by Patrick Kavanaugh


《音契青少兒童合唱團》

從滾地熊孩子到台上小歌手

周聿鳳(音契青少兒童合唱團家長)

時光飛逝,安麒、浩安由五、六歲低齡,每次上課會在地上滿地滾的熊孩子,漸漸長大,目前已經是高年級的小姐姐小哥哥了。經過老師耐心教導,已經會多國語言歌曲,上台也有別於小時候的生怯,現在可以勇敢大方的跟團員合作歡唱。

在音契,除了專業,最感謝的是老師的耐心與好脾氣,每個會讓家長崩潰的事件,老師都以欣賞的角度切入,用鼓勵代替責罵,所以孩子在音契都是充滿自信,孩子在沒有壓力,充滿愛的環境下的學習最扎實,同時台上也會有更多想不到的完美呈現。在音契感覺每個孩子都是老師們的珍寶,是讓我很放心的。

今年七月到日本合唱分享福音,對於孩子也是很棒的學習,在很短的時間內,學會好多首日語歌,要能彼此配合,對孩子都是全新挑戰,真的很高興安麒、浩安有通過考驗,在音契學習他們是年年進步,曾經是古箏老師的我已經趕不上他們了,最讓我訝異的是安麒經過訓練,有良好音感,她現在很喜歡玩得遊戲是,媽媽隨便彈琴,他能準確唱出音名,樂此不疲。

除了孩子滿滿收穫,媽媽們能在教室外放心的聊天,並且因為表演,長期的合作下,已經變成好朋友,我們交流生活上的困擾與快樂,彼此打氣、代禱,調節一下自己緊張的壓力與情緒,這些都是想不到的額外收穫。

回想六年前,兩三個定點輪番接送孩子到音契,即便先生,都不太能理解,為什麼要這麼勞累忙碌,但看到孩子一個眼神,就可以一起歌唱外加和音,台上落落大方,與夥伴合作完成歌曲的能力,互相討論音樂的可愛樣子,熱心的教媽媽各國歌曲......還是很慶幸我的堅持,心裡的終極目標,是期望孩子成為上帝所喜悅的樂器,很感謝上帝為我們預備的一切---這麼溫暖的音契,這麼愛孩子的專業老師們。


消息報告

財務報告


捐贈戶名:財團法人音契文化藝術基金會
郵局劃撥帳號:19577978
銀行帳號:140-50-199345
(第一商業銀行 圓山分行)
出版者/財團法人音契文化藝術基金會
音契合唱管絃樂團
發行人/
駱惠珠
總編/美編/電子報/音契行政中心

...............【 欲取消訂閱本報者請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