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上祭壇29》

不徹底的事奉心志

音契編輯室

事奉,是基督徒回應神的愛的舉動,祂把獨生愛子耶穌基督賜給世人,把我們從罪惡中救拔出來,不再做罪的奴隸;而是甘願成為祂愛的奴僕。

事奉,是服「事」與「奉」獻這兩個觀念結合而成。「服」的意思是由不得我,是僕人的職責;「獻」則是心甘情願,是敬拜的舉動。事奉之前,需領受召命:呼「召」 與使「命」。紮根於召命的事奉,方能走得長久。

一般認為只有全職傳道人才會有呼召,然而事奉是基督徒的職責,無論全職帶職,傳道人或平信徒,只要參與事奉,源頭都是領受從神而來的召命。召命來自神觸摸人心的深處,如果不明白恩典的深重,沒有召命,事奉會出各種狀況,靈命也無法從事奉得到操練與造就。

新約聖經馬太福音19章記載一位少年人想得永生,問耶穌該做什麼,因為他自認為遵守了全部的誡命;耶穌要他變賣所有的家產分給窮人,並且要他跟隨祂。少年人聽到之後,憂憂愁愁地走了,因為他的產業很多。耶穌點中了少年人最在乎的東西:他的財產。擁有太多,心思已被太多佔滿,如何擠出空間給主?

人常以為自己擁有的是自己的功勞,要奉獻的時候總是有所保留。耶穌要的是我們把心全部給祂,因為跟隨祂不能分心。馬太福音6:24「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瑪門:財利的意思。)」

跟隨主的呼召,要奉獻的是自己擁有的,同時要放下的,是你最在乎的東西。有人在乎時間金錢,在乎享受,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在乎掌控權,在乎損失,在乎自尊心,在乎被尊重、不願意被要求、受訓練、受委屈。有人參與服事,卻要別人伺候他。我們有時並不知道自己最在乎什麼,直到服事主的時候才會洩漏出來;不但沒有揹起自己的十字架跟從主,反倒緊抱世俗的價值觀,不願放手。

舊約聖經中約拿的事奉心志並不徹底。他是先知、職業傳道人,但他卻不順服神的呼召,往神要他去的反方向。直到神把他放在大魚肚裡三天好好「反省」,他才「順服」神去尼尼微。其實他的順服也不徹底,在尼尼微辦了神交代的事,他看到尼尼微城的人竟然悔改歸向神,他氣炸,向神抱怨。畢德生牧師(Eugene H. Peterson)在《不情願的呼召》(Under the Unpredictable Plant)書中說,約拿的故事是一個關乎謙卑的訓練。約拿的兩個行動——不順服與順服,他都失敗了。在靈性的層面,我們需整合自己的順服與不順服,才能夠從自以為是的牢籠掙脫出來。

無論全職或帶職傳道,平信徒或音樂事奉者,都領受過從神而來的呼召,奉召完成使命;但我們會為自己加上一些但書:我願意服事,但是一個星期不要超過一小時、不要叫我學習、不要叫我做我不想做的事、不要去太遠的地方、不要叫我和誰共事;這件事我已經讓步了,其他的要照我的方法……。結論:不要叫我改變自己。我們自以為付出一點點就是事奉神,其實是在與神談條件。

事奉的核心,是靈性的鍛鍊。事奉的場域,不是讓自己出名增加曝光度、培養人氣吸引粉絲、拓展人際關係的地方,而是牧養靈性的地方。事奉者的呼召,是要在教會與事奉單位裡面,把神的話語活出來,而非舉著信仰旗幟,尋求各種名聲與財富,索取自己想要的東西。

把心全部獻上為主所用,是一生之久的操練。耶穌對少年官的要求看似很高,一股腦要少年官放棄全部的財產,有些事奉者會說這不是問題,反正我沒什麼錢,要放棄很簡單;但後面那句話「你還要來跟從我」是更大的考驗。跟從主不是容易的事,事奉者需要學習與自己的黑暗共處,與自己最放不下的東西拉扯,與內在的恐懼、試探、幻象共處;更重要的是拋開虛假。真正事奉神,早晚要被神揭開你我內心的假面具。

畢德生說,靈性操練不是可以任意支配的屬靈技巧,而是讓自己進入一個環境,放下自己曾經倚賴或自以為傲的各種能力,只仰望神的恩典,讓祂在我們內心塑造祂的旨意。耶穌說:「約拿三日三夜在大魚肚腹中,人子也要這樣三日三夜在地裡頭。」(馬太福音12:40)當耶穌被埋葬在墳墓裡,似乎一切希望都終止了;祂卻死而復活,這是靈性操練的終極意義,是你我靈命運作的起點。

把在乎的東西都奉獻給主了,那還剩什麼?若相信神是真活神,祂動工的方式、賜予看得見與看不見的恩典、顯明在人心中的能力,將超乎所求所想;祂將填滿交給祂的心,你相信嗎?

「將心給我!」天父呼召聲音,
這是獻給祂最珍貴禮物;
隨時隨地祂對你細聲說﹕
「甘心交託我,並將心給我。」

「將心給我!」救主呼召聲音,
憐愛的呼聲一次又一次,
「轉回迷途,遠離惡者罪過,
我已為你死,請將心給我。」

「將心給我!」聖靈呼召聲音,
「願你將一切,聽從我指導,
你必享受主恩,多而又多;
完全順服吧!並將心給我了。」

副歌:
「將心給我,將心給我!」
聽見嗎?這隨時隨地呼召;
祂要救你,脫離俗世漩渦,
慈聲向你呼召:「將心給我!」

《將心給我》E. E. Hewitt , 1898


《音契人文樂篇》

榮耀之盼

潘瑋(音契藝術企劃經理)

「非常不容易的一段練習過程,當站在台上拼命地演完德意志安魂曲第六首,到第七首的開頭,第一句的Selig,突然感受到我們就是一群有福的人,在這裡歌頌,讚嘆作曲家將歌詞與音樂做如此的結合,在歷經賦格的洗禮,似乎是經過人生各種艱辛後,看見眼前的希望,心靈感受到極大的滿足與喜樂。」

音契6/3「永存的冠冕」音樂會,合唱團員們在經過一次次的驗收,非常精實且密集的排練,焠鍊後的身心靈,在台上感受到上帝極大的祝福。在學習的過程中,了解自己的渺小,理解世界之浩瀚,更敬畏造物者的全能不可測度。

林望傑老師在抵台後接連著與合唱、獨唱、樂團等15個排練,總覺得時間不夠用,希望音樂呈現更完美。林老師解釋歌詞,分析賦格,拆解樂句,調整音準,幫助獨唱老師、團員們了解布拉姆斯精心規劃的樂曲結構,以及音樂與聖經經文的連結。在莫札特的《歡欣,喜悅》排練中,林老師花了許多時間仔細地訓練樂團,幾乎每個音雕琢,有些觀眾表示首次聽到音契這麼精緻典雅的莫札特,獨唱與樂團的音色極好。加入樂團的舒伯特《詩篇23》版本,顯得格外清新。對我們而言,每一次的音樂會,除了音樂上的造就外,更能從上帝的話語得到安慰,發自內心深處的觸動,也是我們願意繼續在這條路上勇往直前的最大動力。

今年音契成立40週年的第二場音樂會,人文樂篇「榮耀之盼」,將在9/29(日)19:30於國家音樂廳舉行。音樂會將由法國印象派作曲家德布西的奠基之作《牧神的午後》前奏曲開場。作曲家從史提芬.馬拉梅(Stéphane Mallarmé,1842-1898)的田園詩『牧神的午後』(L’Après-midi d’un faune)中獲得靈感,打破了後期浪漫派過度濫情及戲劇化的風格,開啟當時現代音樂另一番風貌。脫離大小調的束縛,大膽的增加和聲及音階聲響的可能性,形成音樂上透明、細膩、音色多變、節奏自由,但仍然在傳統西方音樂中取得平衡,對當時來說是全新的管弦樂色彩。

而貝多芬最為人知的第五號交響曲,更是充分訴說與命運對抗的心情轉折。當時的他耳疾日漸嚴重,已無法與人正常交談,但他正處於聲望極高、創作力旺盛的時期,延續第三號交響曲的聲勢,他開始求諸於內心世界。此曲精鍊緊湊的結構,在“命運動機”的建構下,於四個樂章中發展到極致。從第一樂章作曲家自己所說『命運敲門的聲音』開始,表現內心掙扎的情緒,鬼哭神嚎的厄運。到第二樂章的田園風格、平靜愉悅的開場,與第一樂章形成強烈的對比,在不斷地變奏下,有心中迎向光明的盼望。第三、四樂章一氣呵成,從低音不安的氛圍進入帶有曙光的音樂,與高音形成小小的賦格。第三樂章結尾像極了進入死蔭幽谷,而後帶入第四樂章豁然開朗的光明,為生命衝出一片天地。

我們在面臨困境時,就像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在深淵中苟延殘喘,卑微地求得生存,載浮載沈地企圖抓住一塊浮木。『穿越黑暗迎向光明』,是此曲的中心信仰,貝多芬不向命運低頭的一生。這給我們很大的鼓舞,期許我們在面對上帝給我們的人生功課中,一步步依靠著信仰與主內弟兄姊妹的支持,一起突破極限,挑戰自我。

下半場規劃法國作曲家浦朗克的《榮耀頌》,也是一首極受好評的作品。深受德布西與斯特拉溫斯基影響的他,內化成前衛的現代音樂,個人風格強烈,在傳統調性中加入緊湊的節奏,時而俏皮明快,時而詭譎多變,有趣的旋律聲線與和聲,使得整首榮耀頌格外活潑迷人。在晚年闡述他個人的信仰,賦予個人的生命哲學,在不協和中找到前進的方向,運用多種調性展現出風情萬種的法式魅力,不愧是經典中的經典。上下半場前後呼應現代音樂的精緻與美麗,夾帶著音樂巨擘貝多芬這位生命鬥士,象徵著音契在這個世代不畏艱難,帶著大家對音契的愛護而往前邁進,歡迎愛樂者一起與我們歡慶,與我們一同在主裡讚美,迎接榮耀的時刻!


《福音之聲音樂會 演出者信仰分享》

信仰和音樂的啟蒙

姜芯芸(德國國立紐倫堡音樂學院小提琴藝術演奏碩士,音契合唱管絃樂團團員)

我出生在非基督徒的平凡家庭,是家裡唯一的孩子。國小二年級時,應爸爸的同事邀請參加教會的聖誕晚會,聚會中有一群孩子用樂器演奏詩歌。活動結束後同事問爸爸,要不要讓女兒學個什麼樂器?爸爸問我想學什麼。我說,我想學小提琴。於是耶和華以勒的神,透過教會兒童樂器班的啟蒙,開啟伴我一生的音樂之路。

我的啟蒙老師有兩位:一位是教導我樂理和口風琴的資深音契團員劉美玲,另一位教導我小提琴的是來自韓國的宣教士李英順。從小我被教導:音樂是敬拜上帝的語言。雖然當時並不懂敬拜是什麼,但是一想到自己正在學習新的語言,內心就很雀躍和激動。每個禮拜的提琴課練習詩歌,休息時一邊吃著點心一邊聽福音故事,是我最快樂的時光。

.人生第一次的禱告

父母對我的愛無庸置疑,從他們從小對我的悉心栽培可窺一二。只是爸爸當時因著工作和生活的龐大壓力,有情緒控制的問題,家裡常上演全武行,對我的管教也十分嚴厲。我的吃飯和作息時間都必須掐碼表計算,每一份考卷和作業他也都必親自過目,錯了就用暴力處罰我不敢再犯。

令我最痛苦的那次,是我國中開學典禮的前一晚。明明到了睡覺的時間爸爸卻發現,太興奮的我還不睡覺,一個怒火上來,信手拈來什麼東西就往我砸。媽媽擔心我一開學身上就留傷疤,俯身保護我卻被一個金屬材質的儀器砸到頭,當場倒地口吐白沫。嚇壞的我躲到浴室打電話報警。只見失控的爸爸拿起我的小提琴盒奮力猛摔,即使警察趕到在門外警告再不開門要破門了,他仍發瘋似地繼續狂摔,直到我的琴盒被砸爛,琴從盒中滾出來到了地上。

在我的琴被爸爸撿起來,高高舉起要砸下來的那一刻,我做我生命當中第一個禱告。我跟上帝說:「如果祢給我學習小提琴,只是想把我家變成這個樣子的話,那祢現在就可以結束這一切。就讓我爸爸毁掉提琴,結束一切吧!」我在心中做完這個吶喊的禱告,警察便破門而入把爸爸架走,而這把琴被留了下來,讓25年後的今天,我可以繼續在音契服事演奏這把樂器。

.是什麼阻隔了我認識神?

關於我跟神的關係,在那次明顯和深刻地被蒙應允的吶喊禱告後,我應該終於願意好好認識這位神了吧?可惜並沒有。光是我地上的父親形象之破碎,就讓我難以想像,來自天父的愛是什麼?而且我對基督徒的印象,如同我的小提琴啟蒙老師——宣教士李英順——將一生獻給神的形象。當基督徒要將一輩子投進去欸,好可怕不是嗎?我可以承認這世界有一位神,我也知道祂垂聽禱告,我知道祂的存在。但是上帝,我可以跟祢謝謝就可以了嗎?讓我們從此井水不犯河水吧。

.再次與神相遇

在跟神保持如此的安全距離多年後,沒想過,我的人生會再次跟神有關係。

那是在德國參加音樂學院入學考試的時候,因為太過緊張,在萊比錫音樂學院考試時,我在拉巴哈無伴奏甚至斷在台上,心裡非常沮喪。考後在考場外,我意外巧遇多年不見的國中同學。她鼓勵我,因為她的法國室友回國,住的地方剛好有空房間,建議我可以去報名語言班,留在當地再考一次。

聽了她的話我很猶豫,一個人走在萊比錫的市中心,一邊散步一邊思量該怎麼做才好,正好走到了聖托瑪士教堂,站在教堂門口的我卻驚呆了,因為當時我聽到教堂裡的管風琴正在演奏的曲子,正是我早上拉到斷掉的那首巴哈。原曲明明是寫給小提琴的,那是我第一次聽到管風琴的版本,居然這麼好聽!真是比上午的我演奏得好多了。

我坐在教堂的椅子上,聽著美妙又諷刺的音樂崩潰。再次抬起頭來,看著前方十字架上的耶穌。我問祂:「如果這是祢為我預備的,祢親自為我開路吧!」這是我人生的第二次向神禱告。

在我決定留在萊比錫待考後,耶和華以勒的神再次在我生命中動工。當時的室友除了我的國中同學之外,還有一位小提琴學生剛好是基督徒。這位基督徒同學,便邀請我和國中同學到當地華人團契聚會。在一次聚會當中,我聽見講員分享經節:神來是召罪人,不是召義人。突然,那「無法成為完美基督徒的開關」就被打開了。我第一次知道,原來我不用靠自己完美,因為神才是完美的!我們只需要因著信靠神、認識神,就可白白得著恩典。於是我在2012年2月26號在萊比錫華人基督教會受洗蒙恩得救。

.蒙恩得救後的我有什麼不同?

首先是,上帝恢復了我看待自己的眼光。我開始用祂的眼光來看我自己,明白我是集祂萬千恩寵於一生的寶貝女兒,我是祂眼中的瞳仁。

其次,神幫助我理解接納祂透過地上父親給予我的一切愛,即使那個愛不完全,但那就是上帝透過爸爸給予我的一切。我非常珍惜,並且感謝。

再者,神給予我勇氣去饒恕心中的黑暗。我在小的時候曾被熟人侵犯,當時對方也是未成年人,我帶著巨大的痛苦煎熬近數十年。在參加營會幾次禱告服事中,神帶領我回到我生命中最破碎的兩個場景:回到當時被侵犯的小房間裡,發現是耶穌感動了我媽媽拍打那扇閉鎖的門,讓侵犯沒有得逞,也讓那天成為最後一次。在另一次禱告服事中,上帝也領我看見,小時候警察破門而入帶走爸爸的那個客廳,爸爸舉起琴要摔下的時刻,是主耶穌抱著我流淚,不讓我的爸爸傷害我。

今天我分享這些故事不是要搏同情,而真的很想告訴大家:有一位救主耶穌,在我還不認識祂、做罪人的時候,祂就為我死在十字架,神的愛在此向我顯明了。是祂給了我饒恕的勇氣!讓我從受傷的捆綁枷鎖中走出來。因著神完全的愛和復活的生命,我不必再懼怕,因為我認識了完全的神,擁有祂我已全然地得著滿足。

「因我們神憐憫的心腸,叫清晨的日光從高天臨到我們,要照亮坐在黑暗中死蔭裏的人,把我們的腳引到平安的路上。」
路加福音 1:78-79

你的生命中也有死蔭黑暗嗎?不論它有多黑,有多痛,願那照進我生命中的真光,也能真實深刻地光照進你的生命中。


消息報告

財務報告


捐贈戶名:財團法人音契文化藝術基金會
郵局劃撥帳號:19577978
銀行帳號:140-50-199345
(第一商業銀行 圓山分行)
出版者/財團法人音契文化藝術基金會
音契合唱管絃樂團
發行人/殷長佑
總編/美編/電子報/音契行政中心

...............【 欲取消訂閱本報者請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