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上祭壇17》

面對自我,被神塑造

音契編輯室

  Kathy 拿到合唱指揮學位後到一間教會擔任詩班指揮,並為詩班擬定了一套訓練計畫,但她沒想到,詩班練習的最大阻礙,不是詩班員,而是伴奏。這位伴奏對她的要求不是充耳不聞,就是通通拒絕,表示自己辦不到,完全不願配合。

  David 應邀在婚禮擔任獨唱。婚禮前一天他告訴伴奏把調子移高,比原曲高一個全音,以展現他美妙的高音;伴奏認為不妥,奉勸他唱原調較安全,但 David 認為伴奏看不起他的能力,堅持移調。伴奏擔心的事發生了:婚禮獻詩時,那顆最高音位處曲子的結尾,也是曲子的最高潮,David 衝上去時唱破了,更慘的是必須撐八拍......

***

  音樂事奉團隊中經常遇到配合度的問題,涉及態度、意願、能力、認知等方面。被要求的一方把自己武裝起來,沒有協調的空間;要或不要,隨便你。「我就是這樣」。

  音樂是人表達自己的方式之一,與「自我」息息相關。音樂事奉者需時常面對自我,對自我的認知需有敏銳的察覺。有的人說不得,不能接受別人說自己有錯,認為「你說我這裡彈不好=你說我不好」,被糾正或要求一個小地方卻感到整個人被否定,人與事無法分開,無法就事論事。有些人自尊心很強,覺得被要求而做出改變,會顯得自己很弱,所以堅持不改。

  然而「拒絕」透露出兩種訊息:「不願意」改變,以及「無法」被改變。無法被改變,原因可能是意願問題,也可能因為能力不足,想改變也改不了。

  音樂事奉者常常需要處理自我的問題,也要面對其他音樂同工的自我問題--自滿、自誇、高傲、忌妒、自憐、自卑、退縮、不願長進…...等。這些問題纏住我們,以致靈命長期停滯,難以成長。

  我們擁有的一切都是神所賞賜,「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若不是耶和華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警醒。」(詩127:1)「我赤身出於母胎,也必赤身歸回;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伯1:21)神賞賜給我們能力,除了為自己需要,更為幫助別人,不是要我們自滿、展現自己多了不起。能力強的人更需學習謙卑倚靠神,「你們眾人也都要以謙卑束腰,彼此順服;因為神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所以,你們要自卑,服在神大能的手下,到了時候祂必叫你們升高。」(彼前5:5-6)

  忌妒來自低落的自尊心。忌妒既無法幫助自己表現更好,亦可能引發可怕的後果(如舊約聖經中的該隱、掃羅)。善妒的心,唯有時常面對神,在神面前承認自己不足,「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腓2:3)神應許「扶持謙卑人,喜愛敬畏祂和盼望祂慈愛的人。」(詩147:6,11)

  覺得自己能力不如人,與其時常自怨自艾,不如積極學習,「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4:13)靠著神加添的力量來一步步培養能力,從不會到會,從軟弱到有力。

  至於抱持不肯學習,緊抓一點點小能力就覺得足夠的人,請讀馬太福音 25 章「按個人才幹給銀子」的比喻。才幹是鍛鍊出來的,學習意味著改變,不想被改變,長期下來,學習能力會逐漸枯萎。音樂事奉需要不斷學習並接受調整,過程有時很不舒服,但歷經挫折為的是累積經驗、培養尚未發掘的能力。若不流淚撒種,如何歡呼收割?

  事奉神,除了願意奉獻的心,更需要誠實面對自己,並且願意被神塑造。「塑造」需要陶土般柔軟的質地,如果堅持不接受別人的意見,怕改變自己會讓別人看不起,把自己鎖起來,則很難被塑造,也無法學習與進步。

  能者要耐心與弱者相處同工,體恤弱者的苦衷,而非向弱者證明我對你錯,我很棒你很差。「身上肢體人以為軟弱的,更是不可少的。」(林前12:22)體力衰弱需要營養,能力不足需要學習;弱者若知自己不足,請打開心房接受幫助,尋找解決之道,讓自己越來越強壯。無人十全十美,在某些事上是能者的人,在另一些事上則是弱者;重要的是彼此相愛,互補扶持,「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弗4:12)

  Kathy 的詩班伴奏斷然拒絕,因為事實上這位伴奏能力有限,面對指揮要求彈對節奏、和絃與連續八度,伴奏自知做不到,直接拒絕至少能保住面子。一般遇到這種情況,最「乾脆」的作法就是換掉伴奏,不然就是指揮離職,因為跟無法配合的人相處實在很累。與牧師長談之後,Kathy 決定留下來,努力和伴奏建立關係,了解伴奏的個性與想法,逐漸讓伴奏卸除武裝並願意面對彈奏上的困難。

  丟臉之後,David 沈寂一段時間,誠實面對自己的實力,勤奮找老師上課,找出自己為什麼無法撐住高音的原因。幾年之後,他已能穩健唱出美妙的高音。

  音樂事奉中最困難的是與想法、作風不同的人同工共事。想改變別人,自己先要願意被神改變、塑造。團隊事奉遇到困難,勿輕言放棄,要學習彼此相愛;愛那些不可愛的人,是基督的愛。


《2022音契人文樂篇》

詠出生命的樂章

潘瑋(音契藝術企劃經理)

  過去的幾個月,又開始盡量居家的生活循環,因確診人數激增,藝文界又是一片取消與延期的消息,所幸音契在這波疫情剛起時及時順利完成演出,影響已是最小。前陣子合唱團線上練習的期間,大家每週按照進度努力交驗收音檔,在老師們個別指導及修正下,團員們認真的調整,效果還不錯。合唱團最近開始恢復實體練唱,大家也終於聽到彼此及各聲部的聲音,在音樂的律動中一起享受歡欣歌唱的喜悅。合唱就是這樣,需要各自把自己的部分練好,然後集體創造和聲及唱出美好音樂的氛圍。音樂的話語,在旋律中讓歌詞展現它在時空中的意涵,讓演出者與聽眾同時享有與天同樂的頌讚。

  炎熱的夏季來臨,疫情起伏不定,相信大家在適度的防疫中都維持正常生活,許多人在經歷確診後恢復作息,亦有人不幸在其中過世,雖不知往後的日子會如何,但時間繼續往前走,我們的腳步亦不能停歇,轉眼間又到了預備下一場音樂會的時刻。由去年延期至今年的『音契人文樂篇-詠』即將於 9月19日的晚上七點三十分在國家音樂廳演出,本場音樂會再次邀請張佳韻教授擔任客席指揮,國際知名女高音耿立及次女高音翁若珮擔任獨唱,將帶給愛樂者繽紛的秋天景致,並注入不一樣的生命氣息。

  本場音樂會以荷蘭作曲家布利 (Johannes Bernardus van Bree, 1801-1857) 少見的四組弦樂四重奏開場,呈現精緻典雅的古典樂派,而弦樂純淨的音色帶來室內樂特有的高貴氣質。其中各聲部的銜接及層次的堆疊挑戰音樂家們彼此的默契與對音樂的認識,要在節制與表現中取得平衡,要聆聽作曲家所安排的細微變化,是一首令人身心舒暢的清新作品。

  一向致力於推廣國人作品的音契,在本場音樂會選擇了優秀中生代作曲家林京美教授的管弦樂作品《季節映象》。全曲三個樂章:〈秋之氣息〉、〈冬藏〉及〈生之禮讚〉,刻畫出中國唐詩與美國密西根的田園風光的碰撞,有著文化的交織與融合,以音樂畫出季節變化的多彩。秋季樹葉飄忽的身影,北美楓葉的豐富色彩,但也帶著一絲凋零的失落感。冬季冷冽刺骨的寒風,些許憂悶的心情,思念著某些過往的傷感,難免孤寂。節奏感強烈地進入充滿朝氣的世界,旋律舞動著春夏的氣息。在四季的輪替中,反思經歷人生低谷的人們,是否能因著盼望而優雅轉身,昂首闊步於未來的道路上?

  上半場最後一首以俄國作曲家葛拉祖諾夫 (Alexander Glazunov,1865-1936) 作品《四季》中的〈秋〉呼應音樂會的季節,俄羅斯民族的北國風光,充滿浪漫情懷與秋季的色彩在音樂中自在的揮灑,彷彿秋收的律動就在眼前跳躍,而作曲家管弦樂法的功力在此曲嶄露無遺,變化多端的音色及戲劇張力濃郁,是一首舞動人生的作品。

  音樂會下半場曲目為一首完整的大型合唱作品-美國當代作曲家佛斯特 (Dan Forrest) 的《歡欣讚美》Jubilate Deo,充分呈現音契合唱管絃樂團獨有的特色。佛斯特以七種語言呈現詩篇100對上帝的讚美,包含拉丁文、希伯來文、阿拉伯文、中文、祖魯語、西班牙文、英文,每一首融合了其語言文化的特色以及作曲家自身的音樂語法。擅長旋律描繪、節奏感強、以及器樂配置的佛斯特,在古典音樂界自成一格,深受愛樂者的喜愛。在現今各國交流頻繁,網路的資訊無遠弗屆,透過學習語言了解不同文化,而對歷史上強權帶來的掠奪,希望能在正義彰顯下彼此饒恕及和解,開創共榮與共融的未來。在這幾年全球共同經歷的這場生存戰爭下,盼望我們都能因而更新對人生的期許,讓我們一起詠出生命的樂章,詠出對上帝的頌讚。


《偉大作曲家的心靈世界》

蕭邦(上)

  離別的悲傷瀰漫在屋內。看著打包好的行李,三個少女強忍著淚水,父親安慰著傷心大哭的妻子。那一天是 1830 年 11 月 2 日,家中的獨子正準備從家鄉華沙出發,出外奮鬥賺錢。

  這位獨子對未來感到相當興奮,卻又因為要離開深愛的家人感到悲傷。當他最後一次注視熟悉的房間時,看到那台從小就花很多時間彈奏的鋼琴。他和父母姊妹最後一次擁抱,母親低聲對他說:「弗德瑞克,你會成為一個偉大的音樂家,波蘭會以你為榮。」上了馬車,望著自己的家漸漸消失不見,疑慮浮現在他的腦海中:他能成功嗎?他會像在自己的國家一樣在維也納和巴黎這樣的大城市受到讚賞嗎?

  接著他往音樂老師約瑟夫.埃爾斯納 (Joseph Elsner) 家,向老師道別。他很驚喜看到一個小小的合唱團唱著埃爾斯納寫的合唱曲,做為送別禮物:「出生在波蘭的你,無論走到哪裡,願你的才華使你功成名就。雖離開故土,心仍與我們同在!」埃爾斯納淚流滿面地笑著擁抱他最優秀的學生--弗德瑞克.蕭邦,他正準備用他的音樂征服整個歐洲。

  蕭邦在大師中是獨一無二的,因為他的作品幾乎只為一種樂器--鋼琴獨奏而寫。即使在他的其他作品中,為數不多的歌曲和室內樂,以及他的兩首鋼琴協奏曲,也總是使用鍵盤。歷史上沒有其他作曲家對鋼琴曲目做出如此豐富的貢獻。

  就像他的浪漫音樂一樣,蕭邦的生活充滿了情感的悲歡離合。從屬靈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三階段的旅程:他在一個充滿愛的宗教家庭中長大,然後在巴黎謀生時遠離了他的信仰,最後在他英年早逝前不久回到了上帝身邊。三十九歲。

  年輕時蕭邦擁有兩個最大的幫助:父母的支持和鼓勵他的老師。他是家裡四個孩子中唯一的男孩,他們都被音樂所吸引。家庭氣氛和睦,他的父母為兒子出眾的才華而高興。儘管家境並不富裕(父親是學校的法語老師),但父母還是樂於為蕭邦找到合適的音樂老師而有所犧牲。不知為何,他們買了一架三角鋼琴,儘管尖晶石鋼琴(spinet,一種小型鋼琴)可能更適合他們在華沙的公寓。他的第一位鋼琴老師帶他認識巴赫和莫札特,到他九歲的時候,他已為當地的王子和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成功演出,並得到一枚鑽戒做為獎勵。

  蕭邦進步如此之快,很明顯需要一位更專業的老師。當遇到華沙音樂學院院長約瑟夫·埃爾斯納時,他明白自己找到了真正的需要。這位老師有一種奇妙的能力,可以讓學生發揮出最好的一面。意識到蕭邦非凡的才華,埃爾斯納盡一切可能來栽培:「一個學生超過他的老師是不夠的,他應該創造自己的個性。」與幾十年前的貝多芬一樣,蕭邦於 1829 年訪問歐洲音樂之都維也納。他的首次登台很成功,這種勝利的滋味--加上年輕時對世界的渴望--讓他有了成為國際演奏家的希望。回到華沙,年輕的蕭邦感到無聊且焦躁。1830 年,他決心在國外尋求財富。

  他前往維也納、慕尼黑、斯圖加特和巴黎,並希望造訪倫敦。但在法國首都,他深受時尚沙龍的喜愛,以至將巴黎視為他的新家。突然間,這位來自波蘭的年輕鋼琴作曲家成了全城的話題,多達三十個不同的沙龍爭取他。他與有錢有勢、有影響力的人以及漂亮的女人交往。不幸的是,此時的巴黎--尤其蕭邦接觸的社會階層,其道德水平是出名的低下。這一事實明顯到官方的旅遊指南都警告那些沒有足夠力量抵抗這座城市誘惑的遊客,在他們被這種「罪惡和放蕩的險惡懸崖」吞噬之前儘快逃走。

  遠離父母的指引,在他生命中的關鍵時刻,蕭邦偏離了童年的信仰。他在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家庭長大,一直忠於他的教會。他的母親非常虔誠,他的信件經常提到童年在教堂經歷的美好回憶。他的父母繼續為遠方的兒子祈禱,並寫信鼓勵他:「你的老父母只為你而活,每天祈禱上帝保佑你。」但在巴黎的沙龍裡,這樣的記憶被新的、壓倒性的影響給模糊了。正如傳記作者詹姆斯.休內克 (James Huneker) 所描述:「他有好朋友,但也有很多壞朋友。這些壞朋友是他的奉承者,也就是他的敵人,他們沒有原則,或者更確切地說,他們是有壞原則的人。」蕭邦的日記中有一段與時髦同事的對話:「『誰發明了音樂?』阿斯曼問道。我回答:『是音樂家。』他堅持說他並不滿意。然後我嚴肅地說『是上帝』。『不,』阿斯曼回答,『是魔鬼。』」

  在這個迷失方向和心靈混亂的時期,蕭邦遇到了臭名昭彰、自稱喬治桑 (George Sand) 的法國小說家。起初,他敏感的天性和傳統的教養使他對喬治桑令人討厭的名聲以及抽雪茄、穿男裝的叛逆行為感到厭惡。「她是一個多麼令人厭惡的女人。她真的是女人嗎?我十分懷疑。」喬治桑被蕭邦深深吸引,而她的權威和充滿活力的個性使蕭邦難以招架,很快地到處可見他們倆在一起。1838 年夏天,她邀請他一起在鄉下的家中度過,在接下來的八年裡,他們經歷了風雨飄搖的浪漫。

  他們的關係沒有得到教會的祝福。在阿爾弗雷德·科爾託的著作《尋找肖邦》(Alfred Cortot, In Search of Chopin) 中,提到蕭邦對宗教的感情「使他害怕教會威脅施加懲罰在神聖婚姻的束縛之外違反貞潔律法的人。」(待續)

取自Spiritual Lives of the Great Composers by Patrick Kavanaugh


《音契青少兒童合唱團》

我在小音契的日子

朱依禾(前音契青少兒童合唱團團員)

  在我國小五年級時, 因為我非常喜歡唱歌及參加了夏令營的緣故,我加入了音契兒童合唱團。隨著年紀的成長,到了國中時加入了剛成立的青少合唱團。在合唱團每次的排練我都很期待,特別是心情不好、課業壓力很大的時候,透過唱歌能夠很強烈感受到神很溫柔以及神很愛我,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可以交託給神;我很喜歡老師講解每一首歌背後的創作,或非中文歌詞的內容及經文出處,這樣在唱這首歌時能想到作者的心情,更容易去詮釋他。下課前老師對於信仰的分享,也都很鼓勵我,讓我再一次將生活焦點轉向神,而不是自己的困難,每次練完回家的路上,心情就慢慢調適過來,就像心中大石頭放下的感覺,雖然明天還是會遇到困難,但總覺得有神可以倚靠,其實我的生活也沒那麼糟。

  我很喜歡文萱老師將合唱連結在基督信仰,讓唱歌是更充滿生命的,那些歌詞都能留存在心裡,成為隨時的幫助,我特別有印象是曾經唱過的一首歌,其中提到「天離地有何等的高 祂的慈愛也何等的深,東離西有多麼的遠,祂使我的過犯也離我多遠」,這段歌詞讓我印象非常深,每當我在低谷時,這段話總是提醒著我,神的愛是多過於我所求所想的。在合唱團的這段時間不只是音樂技巧的增長,我覺得更是靈命的成長,讓我能透過詩歌,來認識這位創造我的天父,並透過祂給我的聲音來傳揚福音。


消息報告

 

財務報告


捐贈戶名:財團法人音契文化藝術基金會
郵局劃撥帳號:19577978
銀行帳號:140-50-199345
(第一商業銀行 圓山分行)
出版者/財團法人音契文化藝術基金會
音契合唱管絃樂團
發行人/殷長佑
總編/美編/電子報/音契行政中心

...............【 欲取消訂閱本報者請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