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上祭壇 2》 需要學習的事奉

【編輯室】

 有人建議教會鼓手參加訓練課程。「鼓打下去就有聲音了啊,為什麽需要上課?」H師母問道。

 K姊妹不久前開始加入教會詩班擔任伴奏。當她指出詩班唱錯的拍子,卻得到「我們又不是專業的」的回應,令她十分沮喪。

 S老師應牧師邀請擔任詩班指揮,才練習一次,牧師就告訴他不用再繼續了。因為詩班不習慣S老師對詩歌有所要求。

***

  教會的事奉,有些人人可參與,例如:帶位、分發週報、清掃;有些需要短期受訓,像插花、關懷;有的則需要專業知識與技能,例如音控、指揮、司琴、樂手。專業知識與能力,需要長期培訓學習。事奉如果只有付出,沒有吸收、得到餵養,很容易枯竭。

  維持身體健康,需要新陳代謝;事奉上的學習會帶來更新,促進靈命良性循環,維持心靈健康。

  音樂事奉,正是需要不斷學習的事奉。

  人一開口,就在自我介紹,講話的語氣與用詞會露出自己的氣質水準、價值觀與看重的事。唱對音、拍子算對,是對作曲者最起碼的尊重。雖然每人開口都能唱歌,卻不一定悅耳。如何找到唱歌的共鳴、避免聲音沙啞、高音唱得上去、有支撐感、聲音不會發抖、音能唱準、氣能夠越來越長......這類的知識與技巧很難自己摸索,需要聲樂老師指導。指揮、司琴、樂手、鼓手更需要持續學習,從淺顯簡單的詩歌出發,一直到複雜的曲子。手是上帝精密的創造,手指的運轉需要關節與肌肉巧妙配合,如果不知訣竅,彈琴很容易受傷(雖有自學而成的例子,卻是少數,且僅限於彈奏簡易歌曲)。過程也許耗費很多年,須付出時間的代價,卻能越來越體會音樂的內涵與奧秘。詩歌的呈現,會顯露出基督徒對待上帝的心態,是敬畏謹慎,或馬虎隨便?

  要求是學習必然面對的階梯。為什麼我們不願意、甚至害怕要求?有人怕做不到,面子掛不住;有人覺得好累,唱歌本來就是輕鬆愉快的事情,何必練得氣喘吁吁?服事有心就好了嘛,何必要求那麼多? 所以…

   有心就好,不必要求?

   有心就好,不必盡力?

   有心就好,不必付上代價?

  翻遍聖經,找不到「有心就好」;倒是耶穌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上帝」(馬太22:37、馬可12:30、路加10:27)。有人把寡婦奉獻的兩個小錢拿來當作「範例」,認為寡婦只奉獻一點點,耶穌還稱讚她呢!不。耶穌說「這寡婦投入庫裡的,比眾人所投的更多...這寡婦是自己不足,把她一切養生的都投上了」(馬可12)。可見寡婦是全力以赴的奉獻。

  拜拜的人一定是把最好的獻上,深怕祭品不夠好,得罪他們的神明。音樂是祭品、是供物;上帝對祭品是有要求的。舊約民數記中記載上帝對祭品有詳細的要求,一五一十吩咐以色列人要照做,一點都不可以馬虎。為什麼?上帝不是看人的內心嗎?怎麼在民數記裡卻如此注重外在的祭品?

  環伺以色列的外邦人都拜偶像,只有以色列人信奉獨一真神;外邦人會看:以色列人口口聲聲說你們的上帝有多偉大,那你們怎麼對待你們的上帝?

  以色列人敬拜上帝、獻祭的方式,關係著上帝的榮耀。

  當人走進教會,可以從音樂感受到我們如何對待我們的神。事奉由內到外,從動機、心志、媒介、品質,樣樣重要。若你真正明白你所事奉的誰,你會盡心、盡意、盡力愛主你的上帝。你會要求自己把最好的時間、精神、能力獻上,而且不再認為「有心就好」。

「藝術家若是沒有要求,不刻意追求完美,他根本就不是藝術家。」-《聖樂綜論III》增訂版

  另一方面,當具音樂專業背景的人指導詩班,須拿捏要求的分寸。有些詩班指揮要求長時間的練習,嚴格訓練唱準音算對拍,達不到標準就加以責罵。羅馬不是一天造成,音樂能力是積年累月的工夫,很難一次到位。若對藝術的執著過高,有時反而損壞了詩班員的奉獻心志,使他們畏懼練習,感受不到音樂的美好。音樂家先帶領詩班員成為愛樂者,持續培養詩班員對音樂的興趣,循循善誘,從簡單到複雜、容易到挑戰,漸進式選擇詩班獻詩曲,不斷給予詩班員鼓勵,總有一天能看到果實。

  在「有心就好」與「把最好的獻給主」之間,音樂事奉者,你在哪個位置?如果你已事奉多年,卻還停在「有心就好」,是否像長不大的嬰孩?


迎向璀璨的2020年

(殷長佑/音契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音契是個獨特的音樂團體,我們不只熱愛音樂,更將音樂融入生活與信仰,並成為我們傳揚福音的最佳器皿。音契成立至今35年,由幾人所組成的音樂科系團契,發展成180人的大型合唱管絃樂團;而其中,若不是音契總監及國家文藝獎得主-金希文教授全心全力的指導下,不會有今日豐碩的成果。

  過去的30年,金老師用他的專業、時間與愛台灣的心,帶領音契實踐「為台灣譜生命之音符」的使命,以義工的姿態投入事奉,著實難得,並以此感動更多人投入音契各樣事工,這是上帝的恩典,更是音契的福份。而金希文老師因個人的生涯規劃,於2019年底卸下總監職位,完成階段性的任務。祝福金老師繼續為台灣發聲,為上帝發聲,譜出更多膾炙人口的樂章,也歡迎金老師在繁忙的教學與演出生涯中,回來擔任客席指揮,給予我們指導,以「永遠的音契人」為榮。

  邁向2020年,迎接音契的第36年,將繼續在上帝託付予音契的三大使命:文化使命、福音使命及教會音樂使命上奔馳,並將努力建立完善的行政系統,提升我們的音樂能力,也期待在靈命上更貼近上帝的心意,盼望愛樂者繼續給我們鞭策與鼓勵,更願教會弟兄姐妹們時時在禱告中記念音契。祈求上帝看顧引領,讓音契成為上帝賜美善純全心意的見證者。順頌

福杯滿溢 以馬內利


只有感恩

金希文(音契音樂總監)

  2019年充滿了上帝的恩典,我們也多次見證到祂的大能,對音契來講2019年可能是最繁忙、挑戰最大的一年。全年大型音樂會共舉辦了十四場,無論從財務、人力上來看,這麼多場音樂會不是我們所能夠承擔的。十四場音樂會加上練習,所需要的天數就有三十八天,如果再加上從團員的召集與節目內容設計繁雜的籌備,更是需要長久精力與時間上的付出。但是從台中歌劇院、高雄衛武營四場【生命與愛的河流】敘事樂篇的票房幾乎全賣,為日本音樂宣道呼籲奉獻音樂會【乘風眺望】,也成功達標(2,421,675元)。加上心靈樂篇、人文樂篇、敘事樂篇都能夠順利的展演,也獲得許多聽眾的回應說深受感動...這一切都再三的證明音契是屬於上帝的團隊,音契合唱管絃樂團是上帝放在這彎曲悖逆時代的一支精兵,代表台灣的基督徒來面對文化、時代的挑戰。

  單單靠音契本身的力量,絕無可能在2019年完成著許多事工。有更多的基督徒、教會守望著音契,成為我們的後盾。在台中、台南、高雄等地方,與音契搭配事奉的教會不但增加,也得到各教會牧長們深切的支持。若是沒有牧長、義工的協助,音契在中南部的事工不但無法順利開展,也無法獲得眾多弟兄姊妹的支持。對此,我們深深的感恩,歌頌讚美我們的主。

  在音契擔任將近三十年的總監,我即將於12月31日卸職。三十年的歲月,屢屢經歷上帝的大能、上帝的恩典。我們知道服事是需要付代價的,所以我要求同工們抱著「服事主會面對許多委屈,不要期待人的了解」的態度。事實上,我在音契體會到眾多弟兄姊妹的同心擺上,辦公室同工的盡忠職守、經常加班、有許多時候甚至到深夜,回家後依然忙音契。董事會、樂團、詩班、義工、同工大家合而為一的努力,以至於音契在這對古典音樂不利的大環境之下,依然能夠逆勢成長。因此,比起我們所體驗到的上帝的榮耀與作為,個人的感受就顯得極其渺小。回首這三十年,我很確定這是充滿著恩典與神蹟,是上帝所膏抹與祝福的年歲。

  由於我在年底即將卸下總監一職,音契需要尋找新的總監,這件事情請大家代禱,求主為音契預備最合適的總監,讓音契能夠繼續服事這個時代、榮耀上帝。同時我需要解釋,卸下總監不是退休、更不是要離開音契,只是從總監位置下來,不再領導音契。不過當音契有需要的時候,我還是會從旁協助。但我更期待上帝早日預備人選,帶領音契在這時代為主勇敢地前進。

 

純真.熱切

舒伯特

  在維也納一家咖啡館裡。年輕的作曲家迅速翻閱莎士比亞的戲劇作品《辛白林》德語版,大聲朗讀「聽啊,百靈鳥!」頓時優美的旋律湧上心頭,作曲家堅持認為他必須寫下來。

  但是沒有紙。一個朋友找到菜單,在菜單的背面畫了一些五線譜。作曲家開始工作,在昏暗中迅速地塗鴉。很快,他的工作就完成了。晚上,這位作曲家-弗朗茲.彼得.舒伯特(Franz Peter Schubert)和他的朋友聚集在鋼琴周圍。他的新作品是19世紀最美的歌曲之一,這是此曲的首次演出。

  舒伯特短暫的一生充滿不協調,他以許多美麗而快樂的作品而著稱,卻遭遇了無數失望首痛苦和貧窮。出生在維也納一個身無分文的校長家庭,舒伯特從未接受過完整的音樂教育。他才華洋溢,1808年11歲那年,他獲錄取為宮廷教堂詩班員,幾年後開始作曲。即使窮到買不起五線譜紙,他仍然堅持不懈,唯一擁有的五線譜紙是別人送他的。

  幾年後舒伯特的聲帶變聲,像63年前的海頓一樣,被宮廷教堂詩班開除。他非常沮喪,心灰意冷之際,他為父親的學校無趣地工作三年。然而他是個樂天派,並在此後的一生中一直保持樂天。幸運地,他開朗的性情為他贏得許多朋友,其中一些人組成了一個名為Schubertians的音樂團體。 雖然這些人不能夠解決他的財務問題,卻鼓勵他創作許多偉大傑作。

  舒伯特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貧窮中掙扎,但財務困難絲毫沒有減弱他的創作熱情。令人驚訝的是,從他的想像力中湧現出數百首作品,包括歌曲、交響樂、室內音樂、大眾音樂和鋼琴作品,其中數十首在今天被認為是標準曲目。他說:「一首完成後,我就開始寫另一首。」舒伯特甚至戴著眼鏡上床睡覺,醒來後就可以開始工作了!可悲的是,他的音樂幾乎沒有帶來收入。

  1823年,他出色的歌謠《埃爾王》(Erl-King)受到熱烈歡迎,並最終使他獲得了可觀的收入,但粗心大意地以等價的幾百美元出售了該經典歌曲的版權。他賣給出版商十二冊歌曲,僅「流浪者之歌」出版商就獲利40倍;還有一次舒伯特完成了管絃樂曲的兩個樂章,另外兩個樂章打了草稿尚未完成,然後他放棄了,並將手稿給別人。他的一位朋友在1865年拿回此樂譜,結果,舒伯特的《未完成的交響曲》終於首映,它仍然是歷史上最著名的音樂片段之一。

  個人悲劇加重了舒伯特的困境,尤其是在他與一個名叫法蘭茲.荀伯的年輕人結為朋友之後。舒伯特因這個不正直的人「誤入歧途」,今天大多數學者認為舒伯特因此而染上了梅毒。

  舒伯特把貝多芬視為偉大的英雄、儘管他們很少見面,但貝多芬研究了他的一些歌曲說:「舒伯特的真實生活散發著神聖的火花!」舒伯特在貝多芬去世後深感悲痛,他在貝多芬的葬禮隊伍中手持火炬。舒伯特在兩年之內死於一場被診斷為斑疹傷寒的熱病,這是城市貧民窟的常見病。他年僅三十一歲。舒伯特的短暫人生相對默默無聞,然而他對上帝的信仰增強了他抵抗壓迫與艱難。他的密友安瑟姆.赫特布倫納寫道:「舒伯特具有虔誠的天性,堅信上帝和靈魂的永生。他的宗教意識在他的許多歌曲中也得到了明確表達,絕不會失去勇氣。如果他有能力,他會願意與其他人分享。」

  「他母親的宗教情感和為人正直,帶著細膩與溫柔,為他年輕的內心建立根基。」一位朋友回憶起舒伯特對他人的著想。

  在舒伯特英年早逝後不久,他父親信中就清楚表明了信仰:「尋求上帝的安慰,並按照上帝的明智分配堅決服從祂的聖潔的意願,承擔我們身上的任何感情。而我們所遭受的挫敗將使我們信服上帝的智慧和良善,給予我們安寧,因此,請信任上帝,他會給你力量,使你不屈服,並因祂的祝福而給你一個美好的未來。」

  舒伯特受的教育,即或音樂上有所不足,卻鼓舞他的心靈成長。當他加入教堂詩班時,他錄取帝國和皇家城市神學院,並因此獲得了神職人員的講壇資格。他的朋友哈滕布倫納回憶起舒伯特:「他選擇約翰福音第六章第58節的經文:這就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糧。吃這糧的人就永遠活著,不像你們的祖宗吃過嗎哪還是死了。他只用二十四個小節就完成了,我仍然將其作為他的一份非常寶貴的紀念品。」舒伯特提到自己對信的信仰,感謝上帝給他的才華。1825年,他寫信回家描述他的聲音對一首新聖樂作品的反應:「它抓住了每一個靈魂,成為奉獻。」他總結說:「我從未撰寫過這樣的讚美詩或禱告詞;這是出自我內心真正的奉獻。」

  其他信件顯露了他性格的不同面。他用聖經中的一句話幽默地向兄弟求金援:「有兩件衣裳的,就分給那沒有的。」(路加福音3:11)他對某些音樂感到可惜,「這種音樂引起人輕蔑的笑聲,而不是向上帝提升思想。」看到十字架和教堂,他憤怒了,「這些神聖的象徵是為了消除可怕的罪行。哦,親愛的基督,祢承受了多少羞辱? 我們踐踏了偉大的上帝最完美創造。」

  舒伯特在1816年開始寫日記,寫下他孤獨時的想法:「人以信仰進入世界,信仰遠勝於知識和理解,因為要理解一件事物,首先必須相信它。理性無非是經過分析的信仰。」、「一個人忍受著不幸而沒有怨言,卻更加敏銳。上帝為什麼賦予我們熱情?」、「世界就像一個舞台,每個人都有角色。」日常的困難或許使舒伯特的渴望轉向上帝。「在我看來,有時候我似乎根本就不屬於這個世界。」儘管缺乏有關舒伯特生平和信仰的許多細節,但舒伯特的音樂本身才最清楚地揭露了自己的信仰。

  從舒伯特的作品可看出他以熱切的精神生活為前提,尤其是他的歌曲,看得出他是一個有信仰的人。心理學家卡爾.A.阿布拉姆談到舒伯特最後的彌撒曲:「只有真正的宗教精神才能促使舒伯特寫出榮耀頌(Gloria)一開始獨自哭泣般的合唱,就像在絕望的狂野中,只有內心渴望上帝的幫助和釋放,才能維持憂鬱的舒伯特最後幾年的沉思(降E大調彌撒曲在他去世前的最後六個月完成)。垂憐經之前漫長且懇切的啜泣,顯示此彌撒曲是強烈宗教奉獻精神的體現。這個作品感動了奧斯卡.比:「這是基督道成肉身之曲。整個合唱團都受難了。」

  根據著名男中音費雪迪斯考(Dietrich Fisch-Dieskau)的說法,「戰勝死亡」是舒伯特所有作品以諾瓦利斯(Novalis, 德國浪漫主義詩人、作家及哲學家)為思考的主題。在研究舒伯特的歌曲時,他寫道:「舒伯特對這種現象的掙扎在這裡表現為信仰行為的個人經歷。」舒伯特創作了大量的聖樂,以其多樣化而著稱,包括《信望愛》(Hymn to Faith, Hope and Charity),《米利暗的勝利之歌》(Miriam's Song of Victory)和《聖靈頌》(Hymn to the Holy Spirit)。舒伯特根據耶穌使拉撒路從死復活的聖經記載,留下了未完成的復活節清唱劇。

  他的經歷正是對上帝的信仰和上帝賜予的才華這兩個要素的結合,使他能夠在沒有掌聲或好評的情況下創造出今天我們珍藏的舒伯特傑作。

  舒伯特的音樂,尤其是從他的筆中流出的數百首美麗歌曲,體現了作曲家靈魂的單純誠意。他的音樂是透明的,很少被誤認為其他作曲家的作品。他拒絕將自己的才華視為賺錢的工具。以演唱舒伯特歌曲聞名的男中音費雪迪斯考說:「我們(演唱舒伯特歌曲的人)在晚年才意識到,使他遠遠超出了其他作曲家水準的原因,就是真誠。」

【推薦欣賞】

管絃樂作品:9首交響曲,尤其第8號B小調《未完成交響曲》、第9號C大調交響曲《偉大》

室內樂作品:A小調絃樂四重奏、D小調絃樂四重奏《死與少女》、C大調絃樂五重奏;鋼琴五重奏《鱒魚》

鋼琴作品:《樂興之時》、《即興曲》、C小調鋼琴奏鳴曲

聲樂作品:600多首歌曲,包括《魔王》、《鱒魚》、《聖母頌》、《音樂頌》,《紡車旁的葛麗卿》、《野玫瑰》

取自Spiritual Lives of the Great Composers by Patrick Kavanaugh


【愛與傷痕】公益音樂會—為泡泡龍病友而演

李貽峻牧師(任職於國立成功大學國際傷口修復與再生中心)

  歲末年終,總是一段洋溢感恩與互道平安的日子。

  那天,我走進皮膚科的病房,探訪一位從小罹患「先天性表皮鬆解性水皰症」的患者(泡泡龍),已經五十多歲的她,因為長年反覆的皮膚傷口,而罹患了皮膚癌。她必須在已經可謂「體無完膚」的身上,再進行一連串的治療及手術。

  言談之間她問我:「我可以為有需要的人做些什麼呢?」一時之間我不太明白她的話,妳不就是最有需要的人嗎?而我不就是希望能為妳祈禱,帶來些鼓勵安慰,妳需要做些什麼嗎?

  她說這是她常常會問自己的問題。因為從小到大,她最大的任務就是「照顧好自己」,每天花三四小時換藥,照護容易起泡感染的皮膚,用脆弱的口腔好好吃一頓飯,讓一翻身就會破皮的夜晚能睡個好覺......。青春期的她會想,如果活著只是為了完成這些看來極為簡單的工作,把自己照顧好,那不如早點死去,似乎對世界也沒什麼影響。

  但她連尋死的力量都沒有,於是她活下來,並且希望自己能夠幫助這個世界與身邊的人。

  在那間小小的病房中,一個幾乎ㄧ無所有的身軀,卻似乎比任何人都更願意、也更在意,如何不是只為自己而活。那天,我在她的笑顏中,看到的不是樂觀,而是盼望。

  樂觀,是相信壞事情一定會越來越好。但盼望,是明知苦難無法治癒,仍舊相信生命有意義。

  今年初,當我們在成功大學的研究團隊,想要為這群泡泡龍患者,在醫療之外帶來更多的協助時,我便毫無懸念地想起了音契!音樂能夠激發生命的美感,可以共鳴深處的渴望,可以指向超越眼的價值與盼望,這不正是給終其一生體無完膚的病友,最有意義的信息與祝福嗎?

  這群人,在全臺灣的中重度病友僅約100位,可說是弱勢中的弱勢。患者全身表皮(皮膚、口腔、消化道)異常脆弱,稍有外力摩擦就會形成水疱與傷口,每天要花費數小時換藥與傷口處理,價錢昂貴的特殊敷料是沈重的經濟負擔。除了身體的傷痛與物質的需要,內心的傷痕也更需要醫治與復原。

  而透過這場音樂會,金希文老師安排了五個主題,澎湃的世界、溫柔的細語、苦痛的重量、天使的翅膀、托住重擔的雙手。從基督信仰中十字架救贖的角度來面對、回答人類的苦難,揭開嶄新的人生視野,跳脫了必朽身軀的框架,帶來最終勝利的可能性。

  1/3、1/5,是大選前夕的黃金週末,當全臺灣都快沸騰的時候,何不轉眼凝視、側耳傾聽,他們傷痕的生命故事,與天父所帶來的微聲盼望?在新年的第一週,讓我們在音樂廳中,洋溢感恩、發現平安!

 

音契愛樂者九折,代碼YQ0305

購票請洽兩廳院售票系統


消息報告

1. 今年的財務報告,從300多萬的缺口到截至目前為止約7萬的赤字,真心感謝每一位音契愛樂者成為我們音樂事工上的夥伴,陪伴我們走過每一個艱難與歡呼的時刻;我們內心對神更是充滿感恩,深知音契蒙神眷顧。我們會繼續呼求神,在這個時代為主所用,讓神恆久不變的應許成為眾人心中的滿足。

2. 巴赫新聲徵選2020年9月-2021年3月的節目,收件日期為2020年2月1日至27日,經審核通過即可安排於台北巴赫廳演出,歡迎把握機會踴躍參加!徵選詳情請上音契網站報名詳情

3. 親愛的音契愛樂者,為了響應環保,鼓勵您訂閱電子版樂訊,煩請填寫google表單https://bit.ly/2sUz5Oi即可繼續訂閱;若您希望繼續收看紙本樂訊,也歡迎填寫表單讓我們知道,您的支持陪伴音契繼續前行!

 

財務報告


捐贈戶名:財團法人音契文化藝術基金會
郵局劃撥帳號:19577978
銀行帳號:140-50-199345
(第一商業銀行 圓山分行)
出版者/財團法人音契文化藝術基金會
音契合唱管絃樂團
發行人/殷長佑
總編/美編/電子報/音契行政中心

...............【
欲取消訂閱本報者請來信】...............